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日表示,我國近期百日咳疫情上升,6月份共新增17例本土確定病例(含1起家庭延伸校園群聚及3起家庭群聚)。其中家庭延伸校園群聚案件指標個案為北部10多歲青少年,於5月下旬起陸續出現咳嗽、流鼻水等症狀,因症狀未改善多次就醫,經採檢通報後於6月中旬確診,衛生單位進行疫情調查共匡列145名密切接觸者,皆已進行健康監測或預防性投藥,其中家庭接觸者4名及同校密切接觸者4名經採檢後確診,全案累計9例,預計健康監測至7月10日。另3起家庭群聚案件,分別為中部2例、北部3例及南部2例,衛生單位均已匡列接觸者及採取相關防治措施,預計健康監測至7月15日、7月16日及7月24日。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2025)年截至6月30日,累計35例百日咳確定病例(含7起家庭群聚及1起家庭延伸校園群聚),皆為本土病例,年齡以11-18歲共13例(占37%)為多,其次為6個月(含)以下嬰兒8例(占23%),今年病例數自5月起呈上升趨勢,且累計病例數為近10年(2016年以來)同期最高。日本百日咳疫情亦嚴峻,今年累計逾3萬例,已超過去(2024)年全年病例數7倍,為2018年以來新高,其中近6成為青少年。 疾管署說明,百日咳的發病年齡高峰是6個月以下的嬰兒和11-18歲的青少年,這是因為6個月以下的嬰兒尚未獲得足夠的疫苗保護力,而11-18歲的青少年疫苗保護力逐漸減弱的緣故。6個月以下嬰兒染百日咳嚴重可能導致肺炎、腦炎,未接種疫苗的嬰兒罹患百日咳致死率約1-3%,青少年及成人百日咳症狀相對輕微,卻是傳染百日咳給嬰兒最主要的傳染源。 此外,百日咳在青少年的臨床表現與嬰幼兒不相同,青少年的百日咳症狀比較輕微,如有咳嗽超過一週,尤其是陣發性咳嗽,或是伴隨有咳到吐、咳到有哮吼聲,一定要將百日咳列入鑑別診斷。 疾管署強調,國內百日咳疫苗接種時程共5劑:出生滿2、4、6、18個月各1劑五合一疫苗,及滿5歲至入國小前追加1劑百日咳相關疫苗,呼籲家長帶嬰幼兒按時接種。國內ACIP和兒童感染症醫學會亦建議11-18歲青少年自費追加一劑減量破傷風白喉百日咳混合疫苗,除保護青少年避免感染百日咳外,也進而避免他們傳染疾病給同儕及嬰兒。更多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焦點新聞 - 衛生福利部 · 2025-07-01 07:07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日表示,我國近期百日咳疫情上升,6月份共新增17例本土確定病例(含1起家庭延伸校園群聚及3起家庭群聚)。其中家庭延伸校園群聚案件指標個案為北部10多歲青少年,於5月下旬起陸續出現咳嗽、流鼻水等症狀,因症狀未改善多次就醫,經採檢通報後於6月中旬確診,衛生單位進行疫情調查共匡列145名密切接觸者,皆已進行健康監測或預防性投藥,其中家庭接觸者4名及同校密切接觸者4名經採檢後確診,全案累計9例,預計健康監測至7月10日。另3起家庭群聚案件,分別為中部2例、北部3例及南部2例,衛生單位均已匡列接觸者及採取相關防治措施,預計健康監測至7月15日、7月16日及7月24日。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2025)年截至6月30日,累計35例百日咳確定病例(含7起家庭群聚及1起家庭延伸校園群聚),皆為本土病例,年齡以11-18歲共13例(占37%)為多,其次為6個月(含)以下嬰兒8例(占23%),今年病例數自5月起呈上升趨勢,且累計病例數為近10年(2016年以來)同期最高。日本百日咳疫情亦嚴峻,今年累計逾3萬例,已超過去(2024)年全年病例數7倍,為2018年以來新高,其中近6成為青少年。
疾管署說明,百日咳的發病年齡高峰是6個月以下的嬰兒和11-18歲的青少年,這是因為6個月以下的嬰兒尚未獲得足夠的疫苗保護力,而11-18歲的青少年疫苗保護力逐漸減弱的緣故。6個月以下嬰兒染百日咳嚴重可能導致肺炎、腦炎,未接種疫苗的嬰兒罹患百日咳致死率約1-3%,青少年及成人百日咳症狀相對輕微,卻是傳染百日咳給嬰兒最主要的傳染源。
此外,百日咳在青少年的臨床表現與嬰幼兒不相同,青少年的百日咳症狀比較輕微,如有咳嗽超過一週,尤其是陣發性咳嗽,或是伴隨有咳到吐、咳到有哮吼聲,一定要將百日咳列入鑑別診斷。
疾管署強調,國內百日咳疫苗接種時程共5劑:出生滿2、4、6、18個月各1劑五合一疫苗,及滿5歲至入國小前追加1劑百日咳相關疫苗,呼籲家長帶嬰幼兒按時接種。國內ACIP和兒童感染症醫學會亦建議11-18歲青少年自費追加一劑減量破傷風白喉百日咳混合疫苗,除保護青少年避免感染百日咳外,也進而避免他們傳染疾病給同儕及嬰兒。更多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死亡病例,為北部未滿1個月男嬰,出生後第4天出現嗜睡、活動力下降及發紺情形,隔日出現心搏過緩及呼吸困難症狀,收住加護病房治療,並接續出現心肌炎、肝炎、休克、多重器官衰竭等新生兒敗血症徵候,於發病後第3天死亡,經通報檢驗確認為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感染型別檢驗中。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26週(6月22日至6月28日)門急診就診計6,696人次,較前一週(6,892人次)略降2.8%。惟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社區腸病毒以伊科病毒11型為多且持續新增新生兒感染伊科病毒11型通報重症病例,新生兒重症發生風險持續。今年已累計9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含6例死亡),仍為近6年同期最高;其中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累計6例 (含5例死亡),分別為感染伊科病毒11型5例及腸病毒分型檢驗中1例。 疾管署說明,因應新生兒腸病毒疫情,疾管署已依「114年腸病毒流行疫情應變計畫」於6月17日成立應變工作小組,與地方政府共同執行各項應變策略,全國共有89家腸病毒重症責任醫院確保腸病毒重症不漏接,衛生局持續辦理托嬰中心和產後護理之家感控查核,今年共辦理489家托嬰中心和56家產後護理之家感管查核,分別佔所有機構數的28%和22%,目前已完成查核之414家托嬰中心和40家產後護理之家,全數合格。疾管署也已於6月24日發函要求全國1,720家托嬰中心和255家產後護理之家於7月15日前完成腸病毒防疫自我查檢,並由地方政府稽核查檢結果,倘有不符合項目,須追蹤機構於1週內完成改善。 疾管署已於官網成立「新生兒腸病毒防疫專區」提供孕產婦和家中有新生兒的注意事項、衛教資源、感染管制指引、常見問答等,供民眾查詢。疾管署再度呼籲以下新生兒腸病毒流行期間防疫措施: 1.如您家中有新生兒,建議: - 儘量謝絕訪客,也儘量謝絕親朋好友對新生兒抱抱親親。 - 儘量避免讓新生兒出入人潮眾多的公共場所。 - 如家人有症狀請自我隔離或做好防護,儘量不接觸新生兒。 - 家人工作或外出後返家先更衣洗手,在摟抱、餵食新生兒前,務必以肥皂正確洗手。 - 保持環境清潔,定期清消嬰兒的玩具和生活用品。 - 新生兒出現發燒、活力不佳、進食下降等症狀,應儘速送醫。 2.如您本身是或家中有快到預產期的孕婦,建議: - 若出現發燒、上呼吸道感染、腹瀉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 - 如家人有症狀請自我隔離或做好防護,儘量不接觸孕婦。 - 避免出入人潮眾多的公共場所、避免接觸有症狀的人士。 - 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環境清潔。
焦點新聞 - 衛生福利部 · 2025-07-01 07:06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死亡病例,為北部未滿1個月男嬰,出生後第4天出現嗜睡、活動力下降及發紺情形,隔日出現心搏過緩及呼吸困難症狀,收住加護病房治療,並接續出現心肌炎、肝炎、休克、多重器官衰竭等新生兒敗血症徵候,於發病後第3天死亡,經通報檢驗確認為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感染型別檢驗中。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26週(6月22日至6月28日)門急診就診計6,696人次,較前一週(6,892人次)略降2.8%。惟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社區腸病毒以伊科病毒11型為多且持續新增新生兒感染伊科病毒11型通報重症病例,新生兒重症發生風險持續。今年已累計9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含6例死亡),仍為近6年同期最高;其中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累計6例 (含5例死亡),分別為感染伊科病毒11型5例及腸病毒分型檢驗中1例。
疾管署說明,因應新生兒腸病毒疫情,疾管署已依「114年腸病毒流行疫情應變計畫」於6月17日成立應變工作小組,與地方政府共同執行各項應變策略,全國共有89家腸病毒重症責任醫院確保腸病毒重症不漏接,衛生局持續辦理托嬰中心和產後護理之家感控查核,今年共辦理489家托嬰中心和56家產後護理之家感管查核,分別佔所有機構數的28%和22%,目前已完成查核之414家托嬰中心和40家產後護理之家,全數合格。疾管署也已於6月24日發函要求全國1,720家托嬰中心和255家產後護理之家於7月15日前完成腸病毒防疫自我查檢,並由地方政府稽核查檢結果,倘有不符合項目,須追蹤機構於1週內完成改善。
疾管署已於官網成立「新生兒腸病毒防疫專區」提供孕產婦和家中有新生兒的注意事項、衛教資源、感染管制指引、常見問答等,供民眾查詢。疾管署再度呼籲以下新生兒腸病毒流行期間防疫措施:
1.如您家中有新生兒,建議:
- 儘量謝絕訪客,也儘量謝絕親朋好友對新生兒抱抱親親。
- 儘量避免讓新生兒出入人潮眾多的公共場所。
- 如家人有症狀請自我隔離或做好防護,儘量不接觸新生兒。
- 家人工作或外出後返家先更衣洗手,在摟抱、餵食新生兒前,務必以肥皂正確洗手。
- 保持環境清潔,定期清消嬰兒的玩具和生活用品。
- 新生兒出現發燒、活力不佳、進食下降等症狀,應儘速送醫。
2.如您本身是或家中有快到預產期的孕婦,建議:
- 若出現發燒、上呼吸道感染、腹瀉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
- 如家人有症狀請自我隔離或做好防護,儘量不接觸孕婦。
- 避免出入人潮眾多的公共場所、避免接觸有症狀的人士。
- 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環境清潔。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日公布國內上週(6/24-6/30)新增4例M痘(Mpox)本土確定病例,本土病例為本國籍30多歲男性,居住縣市為北部3例及南部1例,發病日介於6月17日至6月23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皮疹、水泡、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經疫調發現皆曾透過交友軟體與不特定對象發生親密行為,其中3例未曾接種過M痘疫苗。我國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6月30日累計確診468例病例(437例本土及31例境外移入),其中今年累計16例(13例本土及3例境外移入),可見社區疫情傳播風險仍持續。另我國持續監測M痘病例之病毒型別,仍以clade IIb為流行型別,目前未有clade I型之境外或本土病例。 全球M痘疫情持續,今年6月單月新增約7,800餘例病例為近2年高點,自今年初截至6月27日已累計約2萬9,400餘例病例,主要發生在非洲、美洲。亞洲國家包括中國、澳大利亞、菲律賓、泰國、香港、新加坡等持續報告零星疫情。今年3例境外移入M痘病例均來自亞洲,包括中國、香港及泰國各1例。 疾管署統計,截至6月30日已有99,260人接種至少1劑M痘疫苗,其中完成2劑疫苗接種68,193人,惟仍有約31,067人(佔31%)僅接種第一劑疫苗,暑期為國內M痘流行高峰期,提醒尚未接種第2劑疫苗者應儘速完成,以達完整保護力。該署指出接種第1劑M痘疫苗14天後,對疾病的保護力僅有約4成至8成,而完成接種2劑疫苗後,則可高達9成保護力,呼籲符合M痘疫苗接種條件民眾,包括:近1年有風險性行為者(例如: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過去曾罹患性病;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等儘速接種。目前全國共272家合作醫療院所可提供公費M痘疫苗接種服務,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M痘專區/M痘疫苗/M痘疫苗接種服務合作醫療院所項下( https://gov.tw/3SG )查詢。另「不符合公費」M痘疫苗接種資格,「經醫師評估」確有暴露風險者,可至全國8家旅遊醫學合約醫院自費接種M痘疫苗,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國際旅遊與健康/旅遊醫學門診項下查詢。 疾管署呼籲,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同時請留意自己或他人症狀,減少暴露的風險。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焦點新聞 - 衛生福利部 · 2025-07-01 07:05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日公布國內上週(6/24-6/30)新增4例M痘(Mpox)本土確定病例,本土病例為本國籍30多歲男性,居住縣市為北部3例及南部1例,發病日介於6月17日至6月23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皮疹、水泡、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經疫調發現皆曾透過交友軟體與不特定對象發生親密行為,其中3例未曾接種過M痘疫苗。我國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6月30日累計確診468例病例(437例本土及31例境外移入),其中今年累計16例(13例本土及3例境外移入),可見社區疫情傳播風險仍持續。另我國持續監測M痘病例之病毒型別,仍以clade IIb為流行型別,目前未有clade I型之境外或本土病例。
全球M痘疫情持續,今年6月單月新增約7,800餘例病例為近2年高點,自今年初截至6月27日已累計約2萬9,400餘例病例,主要發生在非洲、美洲。亞洲國家包括中國、澳大利亞、菲律賓、泰國、香港、新加坡等持續報告零星疫情。今年3例境外移入M痘病例均來自亞洲,包括中國、香港及泰國各1例。
疾管署統計,截至6月30日已有99,260人接種至少1劑M痘疫苗,其中完成2劑疫苗接種68,193人,惟仍有約31,067人(佔31%)僅接種第一劑疫苗,暑期為國內M痘流行高峰期,提醒尚未接種第2劑疫苗者應儘速完成,以達完整保護力。該署指出接種第1劑M痘疫苗14天後,對疾病的保護力僅有約4成至8成,而完成接種2劑疫苗後,則可高達9成保護力,呼籲符合M痘疫苗接種條件民眾,包括:近1年有風險性行為者(例如: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過去曾罹患性病;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等儘速接種。目前全國共272家合作醫療院所可提供公費M痘疫苗接種服務,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M痘專區/M痘疫苗/M痘疫苗接種服務合作醫療院所項下( https://gov.tw/3SG )查詢。另「不符合公費」M痘疫苗接種資格,「經醫師評估」確有暴露風險者,可至全國8家旅遊醫學合約醫院自費接種M痘疫苗,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國際旅遊與健康/旅遊醫學門診項下查詢。
疾管署呼籲,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同時請留意自己或他人症狀,減少暴露的風險。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疾病管制署今(1)日公布國內新增5例日本腦炎確定病例,居住地分別位於臺中市南屯區、彰化縣花壇鄉、雲林縣北港鎮、屏東縣崁頂鄉及屏東縣高樹鄉,為3男2女,年齡介於40多歲至60多歲,發病日介於6月9日至6月23日,症狀包括發燒、嘔吐、頸部僵硬、意識障礙、頭痛、頭暈等,經就醫通報採檢確診日本腦炎。個案目前均住院治療中,同住者皆無疑似症狀。經衛生單位調查,5例個案居住地附近均有豬舍、水稻田或鴿舍等高風險場域,為降低疫情風險,衛生單位已於個案居住地周邊高風險場域懸掛誘蚊燈,提醒當地醫療院所提高通報警覺,同時加強民眾衛教宣導及適齡幼童預防接種等防治措施。 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2025)年截至6月30日,累計6例確定病例,臺灣每年5至10月為日本腦炎流行季,其中6至7月為流行高峰,2021至2024年全國同期確定病例數分別為14、7、12及15例,以40歲以上成人較多,惟各年齡層都有感染風險,提醒民眾應提高警覺,不可掉以輕心。 疾管署表示,國內正值日本腦炎流行季節,臺灣以三斑家蚊、環紋家蚊及白頭家蚊為主要病媒蚊,常孳生於水稻田、池塘及灌溉溝渠等處。大部分的人感染日本腦炎後大多無明顯症狀,少數會有頭痛、發燒或無菌性腦膜炎,嚴重則可能出現意識改變、對人時地不能辨別、全身無力、腦神經功能損傷、輕癱等,甚至昏迷或死亡,日本腦炎致死率可達20-30%,並有30-50%存活病例有神經性或精神性後遺症。疾管署提醒,民眾至前述易孳生病媒蚊之高風險環境附近活動時,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於身體裸露處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成分的防蚊藥劑,避免被病媒蚊叮咬而感染。 疾管署呼籲,預防日本腦炎最有效的方法為接種日本腦炎疫苗,民眾應按時攜帶家中適齡幼兒至各地衛生所或合約院所接種疫苗,以避免因感染衍生嚴重後遺症。此外,住家或活動地鄰近豬舍、水稻田等高風險環境的民眾應落實防蚊措施,如自覺有感染風險的成人,可至旅遊醫學門診評估自費接種日本腦炎疫苗。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網站(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焦點新聞 - 衛生福利部 · 2025-07-01 07:03
疾病管制署今(1)日公布國內新增5例日本腦炎確定病例,居住地分別位於臺中市南屯區、彰化縣花壇鄉、雲林縣北港鎮、屏東縣崁頂鄉及屏東縣高樹鄉,為3男2女,年齡介於40多歲至60多歲,發病日介於6月9日至6月23日,症狀包括發燒、嘔吐、頸部僵硬、意識障礙、頭痛、頭暈等,經就醫通報採檢確診日本腦炎。個案目前均住院治療中,同住者皆無疑似症狀。經衛生單位調查,5例個案居住地附近均有豬舍、水稻田或鴿舍等高風險場域,為降低疫情風險,衛生單位已於個案居住地周邊高風險場域懸掛誘蚊燈,提醒當地醫療院所提高通報警覺,同時加強民眾衛教宣導及適齡幼童預防接種等防治措施。
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2025)年截至6月30日,累計6例確定病例,臺灣每年5至10月為日本腦炎流行季,其中6至7月為流行高峰,2021至2024年全國同期確定病例數分別為14、7、12及15例,以40歲以上成人較多,惟各年齡層都有感染風險,提醒民眾應提高警覺,不可掉以輕心。
疾管署表示,國內正值日本腦炎流行季節,臺灣以三斑家蚊、環紋家蚊及白頭家蚊為主要病媒蚊,常孳生於水稻田、池塘及灌溉溝渠等處。大部分的人感染日本腦炎後大多無明顯症狀,少數會有頭痛、發燒或無菌性腦膜炎,嚴重則可能出現意識改變、對人時地不能辨別、全身無力、腦神經功能損傷、輕癱等,甚至昏迷或死亡,日本腦炎致死率可達20-30%,並有30-50%存活病例有神經性或精神性後遺症。疾管署提醒,民眾至前述易孳生病媒蚊之高風險環境附近活動時,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於身體裸露處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成分的防蚊藥劑,避免被病媒蚊叮咬而感染。
疾管署呼籲,預防日本腦炎最有效的方法為接種日本腦炎疫苗,民眾應按時攜帶家中適齡幼兒至各地衛生所或合約院所接種疫苗,以避免因感染衍生嚴重後遺症。此外,住家或活動地鄰近豬舍、水稻田等高風險環境的民眾應落實防蚊措施,如自覺有感染風險的成人,可至旅遊醫學門診評估自費接種日本腦炎疫苗。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網站(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今日(6/30)教育部與衛福部就醫學系招生名額總量議題討論後,達成2項結論: 醫學系學生招生總名額維持1,300名之現況不變(含教育部及國防部權責核定的名額)。 醫學系招生名額需經醫學教育會以及全國醫學院校院校長會議討論獲致共識。
焦點新聞 - 衛生福利部 · 2025-06-30 04:14
今日(6/30)教育部與衛福部就醫學系招生名額總量議題討論後,達成2項結論:
醫學系學生招生總名額維持1,300名之現況不變(含教育部及國防部權責核定的名額)。 醫學系招生名額需經醫學教育會以及全國醫學院校院校長會議討論獲致共識。
為提供媽媽們安心、便利的哺乳環境,全國目前已設有超過4千處哺集乳室,遍及百貨公司、量販店、車站、航空站、捷運交會轉乘站、醫療院所及企業職場等各式場所。國民健康署更提供「哺集乳室地圖」及Line官方帳號,讓媽媽們能隨時查詢,輕鬆享受哺集乳時光。 安心友善空間設置,體貼哺乳媽媽需求 為保障婦女在任何場所可依嬰兒需求哺餵母乳,免於受到任何干擾、歧視,並提供有意願哺乳媽媽友善的環境,我國早在民國99年就已經立法通過「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保障媽媽在公共場所公開哺餵寶寶母乳,任何人不得禁止、驅離或妨礙,並規定符合一定面積之公共場所,應設置哺(集)乳室,同時鼓勵業者自願設置哺集乳室,亦明確規範哺集乳室除專供媽媽們哺乳或集乳使用外,不得作為其他用途,以保障哺乳媽媽們在需要時可以安心使用。 一位育有5個月孩子的新手媽媽表示,原本擔心帶寶寶出門哺乳會不方便,後來有機會使用到百貨公司及親子館的哺集乳室,在這個專屬於哺乳媽媽和寶寶使用的空間裡,有洗手設施和有靠背的椅子,門可以從內部上鎖,也設有遇到緊急狀況可以使用的求救鈴或求救設施,兼顧到媽媽哺乳的隱私性、方便性以及安全性,減輕帶寶寶出門及哺乳的不方便,而隨著帶寶寶出門的次數越來越多,發現很多場所都設有哺集乳室,讓她可以依據自己和寶寶的需求,持續哺餵母乳。 另育有3歲女兒及剛滿週歳兒子的職場二寶媽也分享,哺乳期間運用上、下午的上班時間30分鐘及午休時間集乳,並使用儲乳瓶保存在冰箱中,下班時便可使用保冷袋及冰磚等保冷用品帶回家哺育寶貝,因為有方便可近的哺集乳室,讓身為職業婦女的她,也可以純母乳餵養寶寶到6個月大。她提到,哺乳媽媽除了需要家人的支持及善用時間,哺集乳室也是支持媽媽持續哺乳的一大助力。 線上地圖隨手查,快速掌握位置、路線 依據國民健康署統計,113年底全國總共有4,049處哺集乳室,包括特定公營場所、鐵路車站、航空站、捷運交會轉乘站、旅館、百貨公司及零售式量販店等公共場所,依據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應設置的哺集乳室共2,698處,以及國民健康署及各縣市衛生局(所)持續推動法定外自願設置哺集乳室之場所,如學校、醫療院所及企業職場等,共計1,351處。 為方便民眾查詢哺集乳室設置地點,國民健康署在孕產兒關懷網站提供「哺集乳室地圖」,民眾可透過手機定位查尋附近哺集乳室及樓層,或在外出前針對預定前往的鄉鎮市區做查詢,以及連結網路搜詢引擎地圖功能,確切得到前往哺集乳室的交通路線。除了透過網站查詢,民眾也可以加入孕產兒關懷Line官方帳號(ID:@mammy870870),不僅可以定期收到婦幼相關衛教訊息外,還可以透過選單,快速連結到網站查詢哺集乳室地圖。 哺餵母乳好處多,善用資源更放心 哺餵母乳對於孩子的成長好處多多,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鼓勵媽媽哺餵母乳,透過方便友善的「哺集乳室地圖」,就近即可找到可以使用的哺集乳室;民眾若有母乳哺育相關問題,亦可參考國民健康署孕產兒關懷網站提供的母乳哺育宣導影片,以及各縣市哺乳課程或支持團體資訊,也可以撥打免付費孕產兒關懷諮詢專線0800-870-870(諧音:抱緊您,抱緊您!),由專業人員為民眾提供服務,歡迎多加利用! 延伸閱讀: 一、【孕產兒關懷網站】 二、【各縣市哺乳課程或支持團體資訊】 三、【哺育母乳-用愛堅持影片】 四、【母乳哺育懶人包】 五、【母乳哺育手冊】
焦點新聞 - 衛生福利部 · 2025-06-30 02:34
為提供媽媽們安心、便利的哺乳環境,全國目前已設有超過4千處哺集乳室,遍及百貨公司、量販店、車站、航空站、捷運交會轉乘站、醫療院所及企業職場等各式場所。國民健康署更提供「哺集乳室地圖」及Line官方帳號,讓媽媽們能隨時查詢,輕鬆享受哺集乳時光。
安心友善空間設置,體貼哺乳媽媽需求
為保障婦女在任何場所可依嬰兒需求哺餵母乳,免於受到任何干擾、歧視,並提供有意願哺乳媽媽友善的環境,我國早在民國99年就已經立法通過「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保障媽媽在公共場所公開哺餵寶寶母乳,任何人不得禁止、驅離或妨礙,並規定符合一定面積之公共場所,應設置哺(集)乳室,同時鼓勵業者自願設置哺集乳室,亦明確規範哺集乳室除專供媽媽們哺乳或集乳使用外,不得作為其他用途,以保障哺乳媽媽們在需要時可以安心使用。
一位育有5個月孩子的新手媽媽表示,原本擔心帶寶寶出門哺乳會不方便,後來有機會使用到百貨公司及親子館的哺集乳室,在這個專屬於哺乳媽媽和寶寶使用的空間裡,有洗手設施和有靠背的椅子,門可以從內部上鎖,也設有遇到緊急狀況可以使用的求救鈴或求救設施,兼顧到媽媽哺乳的隱私性、方便性以及安全性,減輕帶寶寶出門及哺乳的不方便,而隨著帶寶寶出門的次數越來越多,發現很多場所都設有哺集乳室,讓她可以依據自己和寶寶的需求,持續哺餵母乳。
另育有3歲女兒及剛滿週歳兒子的職場二寶媽也分享,哺乳期間運用上、下午的上班時間30分鐘及午休時間集乳,並使用儲乳瓶保存在冰箱中,下班時便可使用保冷袋及冰磚等保冷用品帶回家哺育寶貝,因為有方便可近的哺集乳室,讓身為職業婦女的她,也可以純母乳餵養寶寶到6個月大。她提到,哺乳媽媽除了需要家人的支持及善用時間,哺集乳室也是支持媽媽持續哺乳的一大助力。
線上地圖隨手查,快速掌握位置、路線
依據國民健康署統計,113年底全國總共有4,049處哺集乳室,包括特定公營場所、鐵路車站、航空站、捷運交會轉乘站、旅館、百貨公司及零售式量販店等公共場所,依據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應設置的哺集乳室共2,698處,以及國民健康署及各縣市衛生局(所)持續推動法定外自願設置哺集乳室之場所,如學校、醫療院所及企業職場等,共計1,351處。
為方便民眾查詢哺集乳室設置地點,國民健康署在孕產兒關懷網站提供「哺集乳室地圖」,民眾可透過手機定位查尋附近哺集乳室及樓層,或在外出前針對預定前往的鄉鎮市區做查詢,以及連結網路搜詢引擎地圖功能,確切得到前往哺集乳室的交通路線。除了透過網站查詢,民眾也可以加入孕產兒關懷Line官方帳號(ID:@mammy870870),不僅可以定期收到婦幼相關衛教訊息外,還可以透過選單,快速連結到網站查詢哺集乳室地圖。
哺餵母乳好處多,善用資源更放心
哺餵母乳對於孩子的成長好處多多,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鼓勵媽媽哺餵母乳,透過方便友善的「哺集乳室地圖」,就近即可找到可以使用的哺集乳室;民眾若有母乳哺育相關問題,亦可參考國民健康署孕產兒關懷網站提供的母乳哺育宣導影片,以及各縣市哺乳課程或支持團體資訊,也可以撥打免付費孕產兒關懷諮詢專線0800-870-870(諧音:抱緊您,抱緊您!),由專業人員為民眾提供服務,歡迎多加利用!
延伸閱讀:
五、【母乳哺育手冊】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下稱健保署)為支持藥品多元供應,以強化藥品供應韌性,保障病人用藥權益,自113年7月1日起推動鼓勵使用生物相似藥品,並於114年8月起擴大納入癌症化學治療之學名藥(下稱癌症化療學名藥),包括許多病友熟知的「歐洲紫杉醇」、「小紅莓」等,期能提升學名藥使用占率,活化健保資源,加速引進更多治療新藥,全民共享健保計畫成果。 隨著原開發廠藥品專利到期,品質相似而研發製造成本及藥價較低之生物相似性藥品及學名藥紛紛投入市場,歐美日各國均透過鼓勵使用這些藥品讓整體藥費降低,同時換取更多創新藥品引進,得以治療更多病人。近年受國際疫情、戰爭等因素影響,導致全球藥品供應不穩定,健保署為確保健保用藥供應穩定、降低國際外在因素影響,自113年7月起推動「使用生物相似藥品鼓勵試辦計畫」,健保收載之生物相似性藥品占整體同成分藥品達11.9%(生物相似藥品計有10個成分、36個項目),較112年7.38%明顯提升。 健保署表示,為進一步推廣使用學名藥政策,預計自本年8月1日起擴大試辦癌症化療學名藥(計有15個成分,100個學名藥項目),整體藥費規模達16億元,使用量占率43%,期待實行本計畫後能提升學名藥醫令量占率達70%。本計畫獎勵措施包含處方開立獎勵,開立本計畫化療學名藥每一處方獎勵150點。經統計,113年符合本計畫之處方計有26萬張,若未來新增30%處方轉換,則推估有33萬張處方符合獎勵條件,財務支出約4,988萬元。 健保署推動「使用生物相似性藥品及學名藥之鼓勵試辦計畫」,以嘉惠病人及強化藥品供應韌性為目標,期未來能提供醫師及病人更多用藥選擇,並逐步擴大納入更多藥品於試辦計畫,達到保障藥品供應,確保民眾用藥無虞。
焦點新聞 - 衛生福利部 · 2025-06-28 05:04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下稱健保署)為支持藥品多元供應,以強化藥品供應韌性,保障病人用藥權益,自113年7月1日起推動鼓勵使用生物相似藥品,並於114年8月起擴大納入癌症化學治療之學名藥(下稱癌症化療學名藥),包括許多病友熟知的「歐洲紫杉醇」、「小紅莓」等,期能提升學名藥使用占率,活化健保資源,加速引進更多治療新藥,全民共享健保計畫成果。
隨著原開發廠藥品專利到期,品質相似而研發製造成本及藥價較低之生物相似性藥品及學名藥紛紛投入市場,歐美日各國均透過鼓勵使用這些藥品讓整體藥費降低,同時換取更多創新藥品引進,得以治療更多病人。近年受國際疫情、戰爭等因素影響,導致全球藥品供應不穩定,健保署為確保健保用藥供應穩定、降低國際外在因素影響,自113年7月起推動「使用生物相似藥品鼓勵試辦計畫」,健保收載之生物相似性藥品占整體同成分藥品達11.9%(生物相似藥品計有10個成分、36個項目),較112年7.38%明顯提升。
健保署表示,為進一步推廣使用學名藥政策,預計自本年8月1日起擴大試辦癌症化療學名藥(計有15個成分,100個學名藥項目),整體藥費規模達16億元,使用量占率43%,期待實行本計畫後能提升學名藥醫令量占率達70%。本計畫獎勵措施包含處方開立獎勵,開立本計畫化療學名藥每一處方獎勵150點。經統計,113年符合本計畫之處方計有26萬張,若未來新增30%處方轉換,則推估有33萬張處方符合獎勵條件,財務支出約4,988萬元。
健保署推動「使用生物相似性藥品及學名藥之鼓勵試辦計畫」,以嘉惠病人及強化藥品供應韌性為目標,期未來能提供醫師及病人更多用藥選擇,並逐步擴大納入更多藥品於試辦計畫,達到保障藥品供應,確保民眾用藥無虞。
行政院長卓榮泰今(26)日主持「行政院食品安全會報114年第2次會議」,聽取「乳品標示規定及相關配套措施」及「飼料用奶粉之管理與精進作為」報告。卓院長表示,乳品不僅是優質營養來源,更是國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民生物資。而乳品標示規定的修正,攸關消費者、酪農的權益及國際規範,政府以審慎的態度規劃與推動,讓消費者獲得正確資訊,也使業者能夠順利調整,適應新規定,以兼顧食品安全與民生經濟,讓臺灣酪農產業永續發展。此外,我國畜禽飼料原料及添加物大多仰賴進口,其品質安全攸關動物健康及畜產品的衛生安全。對此,政府除持續強化飼料品質監控外,也積極強化查核作業,防範飼料用奶粉不當流用,確保供應鏈安全。 卓院長在聽取衛生福利部「乳品標示規定及相關配套措施」報告後表示,為保障消費者知情權,調整乳品標示相關規定,考量新制將於2026年7月1日實施,為降低產業端的適應壓力,並避免消費者混淆,請衛福部在新制生效前,持續以多元管道宣導,保持與業界溝通,協助業者落實標示規定。此外,卓院長責成農業部積極協助乳品業者依循規範來申請各種標章,並簡化、加速申請流程,結合輔導團隊資源,建立市場秩序,促進國產乳品特色發展與永續經營。 針對農業部「飼料用奶粉之管理與精進作為」報告,卓院長指示農業部持續精進飼料品質監控及溯源管理,並主動盤點及公布合格飼料用奶粉業者及其品項。卓院長指出,為防止飼料用奶粉流入食品鏈,有必要提升稽查頻率與抽查比例,並建立有效預警清單及動態監測機制。 卓院長強調,食品安全的把關環環相扣,源頭管理與過程監督缺一不可,請相關部會持續強化法規執行及產業輔導,確保飼料與食品用途清楚分流,讓國人對臺灣食品安全更具信心。 最後,針對陳時中政務委員於臨時動議提案,建議衛福部、農業部、環境部及關務單位建立一套完整資訊化管理系統,相互交換資料,以確實掌握食品進口、產出,到食用端、廢棄端、回收端之流向,卓院長指示衛福部審慎研議及評估,後續適時進行相關說明及報告。
焦點新聞 - 衛生福利部 · 2025-06-27 09:30
行政院長卓榮泰今(26)日主持「行政院食品安全會報114年第2次會議」,聽取「乳品標示規定及相關配套措施」及「飼料用奶粉之管理與精進作為」報告。卓院長表示,乳品不僅是優質營養來源,更是國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民生物資。而乳品標示規定的修正,攸關消費者、酪農的權益及國際規範,政府以審慎的態度規劃與推動,讓消費者獲得正確資訊,也使業者能夠順利調整,適應新規定,以兼顧食品安全與民生經濟,讓臺灣酪農產業永續發展。此外,我國畜禽飼料原料及添加物大多仰賴進口,其品質安全攸關動物健康及畜產品的衛生安全。對此,政府除持續強化飼料品質監控外,也積極強化查核作業,防範飼料用奶粉不當流用,確保供應鏈安全。 卓院長在聽取衛生福利部「乳品標示規定及相關配套措施」報告後表示,為保障消費者知情權,調整乳品標示相關規定,考量新制將於2026年7月1日實施,為降低產業端的適應壓力,並避免消費者混淆,請衛福部在新制生效前,持續以多元管道宣導,保持與業界溝通,協助業者落實標示規定。此外,卓院長責成農業部積極協助乳品業者依循規範來申請各種標章,並簡化、加速申請流程,結合輔導團隊資源,建立市場秩序,促進國產乳品特色發展與永續經營。 針對農業部「飼料用奶粉之管理與精進作為」報告,卓院長指示農業部持續精進飼料品質監控及溯源管理,並主動盤點及公布合格飼料用奶粉業者及其品項。卓院長指出,為防止飼料用奶粉流入食品鏈,有必要提升稽查頻率與抽查比例,並建立有效預警清單及動態監測機制。 卓院長強調,食品安全的把關環環相扣,源頭管理與過程監督缺一不可,請相關部會持續強化法規執行及產業輔導,確保飼料與食品用途清楚分流,讓國人對臺灣食品安全更具信心。 最後,針對陳時中政務委員於臨時動議提案,建議衛福部、農業部、環境部及關務單位建立一套完整資訊化管理系統,相互交換資料,以確實掌握食品進口、產出,到食用端、廢棄端、回收端之流向,卓院長指示衛福部審慎研議及評估,後續適時進行相關說明及報告。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27)日表示,因應今(2025)年秋冬防疫需求及新冠病毒變異快速,依據近期監測資料,全球多數國家主要流行變異株為LP.8.1,國內目前雖以NB.1.8.1為主,但LP.8.1已有增加趨勢,參考世界衛生組織及歐盟、美國於5月公布之建議,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於今年6月12日會議決議,今年秋冬新冠疫苗「以LP.8.1疫苗為優先選擇,並儲備不同製程之JN.1疫苗以供不適合接種mRNA疫苗者接種」。 另考量國際間新冠疫苗接種建議從「普遍接種策略」轉為「風險族群導向策略」,以年長者或有重症高風險因子者為主要接種建議對象,ACIP當次會議亦決議調整今年秋冬新冠疫苗接種對象為以下10類對象: 65歲以上長者。 55-64歲原住民。 安養、長期照顧(服務)等機構之受照顧者及其所屬工作人員。 孕婦。 6個月以上高風險對象,包含符合流感疫苗高風險對象條件(高風險慢性病人、BMI≥30者、罕見疾病患者及重大傷病患者),以及結核病、失能(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腦性麻痺、先天性缺陷、發展或學習障礙、脊髓損傷)、精神疾病(情緒障礙、思覺失調症)、失智症患者。 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 幼兒園托育人員、托育機構專業人員及居家托育人員(保母)。 6個月內嬰兒之父母。 滿6個月以上至未滿6歲幼兒。 50-64歲無高風險成人。 疾管署說明,今年秋冬公費新冠疫苗已依上述ACIP建議預計採購307萬劑,包括莫德納LP.8.1疫苗約277萬劑和Novavax JN.1疫苗30萬劑,將延續「左流右新」共同接種策略,規劃自今年10月1日起與流感疫苗同步分2階段開打,其中除50-64歲無高風險成人於第2階段(今年11月1日起)開打,其餘對象皆於第1階段開打,以促進共同接種,提升接種率,有效降低重症及死亡發生風險。至於目前使用的莫德納JN.1疫苗將持續提供滿6個月以上全民接種至9月30日(屆效日)止,請民眾踴躍接種。
焦點新聞 - 衛生福利部 · 2025-06-27 07:16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27)日表示,因應今(2025)年秋冬防疫需求及新冠病毒變異快速,依據近期監測資料,全球多數國家主要流行變異株為LP.8.1,國內目前雖以NB.1.8.1為主,但LP.8.1已有增加趨勢,參考世界衛生組織及歐盟、美國於5月公布之建議,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於今年6月12日會議決議,今年秋冬新冠疫苗「以LP.8.1疫苗為優先選擇,並儲備不同製程之JN.1疫苗以供不適合接種mRNA疫苗者接種」。
另考量國際間新冠疫苗接種建議從「普遍接種策略」轉為「風險族群導向策略」,以年長者或有重症高風險因子者為主要接種建議對象,ACIP當次會議亦決議調整今年秋冬新冠疫苗接種對象為以下10類對象:
65歲以上長者。 55-64歲原住民。 安養、長期照顧(服務)等機構之受照顧者及其所屬工作人員。 孕婦。 6個月以上高風險對象,包含符合流感疫苗高風險對象條件(高風險慢性病人、BMI≥30者、罕見疾病患者及重大傷病患者),以及結核病、失能(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腦性麻痺、先天性缺陷、發展或學習障礙、脊髓損傷)、精神疾病(情緒障礙、思覺失調症)、失智症患者。 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 幼兒園托育人員、托育機構專業人員及居家托育人員(保母)。 6個月內嬰兒之父母。 滿6個月以上至未滿6歲幼兒。 50-64歲無高風險成人。疾管署說明,今年秋冬公費新冠疫苗已依上述ACIP建議預計採購307萬劑,包括莫德納LP.8.1疫苗約277萬劑和Novavax JN.1疫苗30萬劑,將延續「左流右新」共同接種策略,規劃自今年10月1日起與流感疫苗同步分2階段開打,其中除50-64歲無高風險成人於第2階段(今年11月1日起)開打,其餘對象皆於第1階段開打,以促進共同接種,提升接種率,有效降低重症及死亡發生風險。至於目前使用的莫德納JN.1疫苗將持續提供滿6個月以上全民接種至9月30日(屆效日)止,請民眾踴躍接種。
為加強離島醫療照護服務,衛福部成立空中轉診中心守護離島民眾健康。目前金門、連江、澎湖三離島已有航空器駐地備勤,為促進空中轉診效率,建置空轉後送遠距會診平臺。在衛福部、地方衛生局、民航駐地及空勤總隊的協力下,每年約執行300件空中轉診後送任務。 衛福部邱泰源部長表示,非常感謝各單位及支援醫院的的支持及協助,未來將持續強化離島在地醫療的量能,更會優化空中安全轉診機制,完善離島醫療照護體系,保障離島民眾健康權益。
焦點新聞 - 衛生福利部 · 2025-06-26 22:36
臺灣推動無菸醫院成果再創佳績!全球無菸健康照護服務網絡於今(114)年6月公布臺灣網絡「2025無菸醫院國際金獎」名單,國民健康署今年推薦的7家醫院全數榮獲國際金獎殊榮,並受邀分享無菸醫院推動經驗,除了彰顯我國推動成效,同時提升臺灣在國際菸害防制的能見度與影響力。 臺灣網絡短短14年斬獲45座金獎殊榮 全球無菸健康照護服務網絡(Global Network for Tobacco Free Healthcare Services;簡稱GNTH)於西元1999年成立,至今已經有14個國家、超過1,400個會員(醫療機構)參與,臺灣於2011年申請入會,成立亞太地區首個網絡,截至今年已有218家醫院成為會員,並有45家醫院曾經獲頒國際金獎。 今年7家獲獎醫院,包括:彰化基督教醫療財團法人彰化基督教醫院、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馬偕醫療財團法人淡水馬偕紀念醫院、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臺北榮民總醫院員山分院及義大醫療財團法人義大醫院。 7家優秀獲獎醫院各具特色 國民健康署每年皆鼓勵醫院依據GNTH 8大標準(管理與承諾、溝通、教育及訓練、吸菸辨識/診斷與戒菸支持、無菸環境、健康職場、社區參與戒菸、監測和評估),角逐申請國際金獎認證。今(114)年獲獎的7家醫院在無菸環境的推動與戒菸服務展現出多元且創新的樣貌。 彰化基督教醫院由總院長陳穆寬教授親自錄製菸檳防制定時廣播,並透過Podcast、3分鐘醫學堂、LINE與Facebook等數位平台強化宣導,同時建置跨科整合的戒菸個案管理系統,提升團隊協作與資源運用效率;淡水馬偕紀念醫院則定期舉辦「馬偕戒菸週」,深入社區辦理菸害防制活動,同時,在院內推動戒菸個管系統提升服務品質,並於吸菸熱點設置禁菸鈴,營造無菸環境。此外,透過獎勵制度與病房轉介競賽,鼓勵員工積極參與戒菸推廣;新竹臺大分院則在門診與住院個案中積極推動戒菸服務,強調醫病共同決策,也深入學校與社區宣導新興菸品危害,擴大健康推廣影響力。 而作為國門醫院的桃園醫院,結合慢病個管師專業與關懷,針對弱勢族群提供量身打造的戒菸協助,象徵醫療體系對健康平權的積極承諾;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則導入「全程、全科、全院、全社區」的四全服務,建構即時通報與LINE群組支持機制,特別針對急性冠心症病人提供整合戒菸輔導,介入率達百分之百,展現高度效率與連結性;臺北榮民總醫院員山分院以「QUIT SMART」策略為核心,透過系統化、跨團隊合作與智慧化追蹤,打造無菸社區與健康職場,實踐永續健康的醫療理念;義大醫院則結合資訊化戒菸流程與個案管理系統,構建完善的無菸照護網絡,並開發專利「菸」霧偵測器,強化院內禁菸措施,展現守護無菸環境的科技實力與決心。 無菸醫院國際交流 提高臺灣國際能見度 GNTH於今(114)年6月26日召開「全球網絡研討會暨金獎論壇」,本次論壇將以「世界咖啡館(World Cafe)」的方式讓各國獲獎醫院進行經驗交流及分享,我國由GNTH網絡副主席暨理事林季緯醫師代表臺灣出席。另外,臺灣7家獲獎醫院也獲邀出席領獎及分享無菸醫院推動經驗,彰顯我國在無菸醫院努力的成效,樹立無菸健康新標竿。 延伸閱讀: 我國218家GNTH會員清單 無菸醫院
焦點新聞 - 衛生福利部 · 2025-06-26 08:15
衛生福利部日前公布113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結果,其中有5項與三高(高血壓、高血糖與高血脂)慢性病相關(含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及急性腎衰竭及慢性腎病),共造成6.1萬人死亡,占總死亡人數約30%。民眾只要透過定期健檢及健康管理,就能及早預防三高。 定期健康檢查,幫助早期發現三高 為強化慢性疾病早期發現早期介入,國民健康署自114年起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再升級,將年齡下調至30歲,增加「三高慢性病」風險評估服務,並提供健康生活衛教,聚焦從三高檢查結果找出高風險族群,並介入與追蹤照護,強化三高慢性病預防。 守護三高防線 健康醫院第一線 全國醫院也透過健檢服務,全力推動「健康台灣三高防治888」政策預計目標至2030年,將8成病友加入照護網,讓照護網內的8成病友接受生活習慣諮詢,並讓8成病友的病情獲得控制。嘉義市聖馬爾定醫院結合家庭醫學科、營養室、護理部及社區志工團隊深入社區進行健康篩檢,及透過數位科技運用教導民眾同意將健檢資料上傳至健保雲端,掌握個人健康存摺資訊,並依民眾需求提供進行生活型態評估、衛教講座及衛生指導,與民眾共同訂定健康目標,80%病人穩定控制三高,落實全人健康管理。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斗六分院,積極投入三高風險族群的整合式照護,透過健檢資料比對與主動追蹤,及早找出潛在個案,納入照護網絡,後續搭配飲食實體模型進行飲食指導,並運用智慧平臺與APP進行個案管理,亦透過定期電訪與雙向溝通,持續針對民眾健康提供關懷與追蹤。 善用健檢資源,同意資料上傳連結健康管理,提早預防三高 預防三高除了注意飲食、運動、菸酒之危險因子之外,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民眾可運用政府提供各類健康檢查(如勞工健檢、公教健檢、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等),鼓勵民眾同意醫療院所協助將健檢結果上傳至健保署健康存摺,健康存摺將主動連結相關健康管理方案或衛教資源,由醫療團隊提供服務,協助民眾採行健康生活,共同逆轉三高並延後三高慢性病的發生。 延伸閱讀: 1.國民健康署提供之公費健檢 2.國民健康署科學算病館(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臺)
焦點新聞 - 衛生福利部 · 2025-06-26 02:00
衛生福利部日前公布113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結果,其中有5項與三高(高血壓、高血糖與高血脂)慢性病相關(含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及急性腎衰竭及慢性腎病),共造成6.1萬人死亡,占總死亡人數約30%。民眾只要透過定期健檢及健康管理,就能及早預防三高。
定期健康檢查,幫助早期發現三高
為強化慢性疾病早期發現早期介入,國民健康署自114年起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再升級,將年齡下調至30歲,增加「三高慢性病」風險評估服務,並提供健康生活衛教,聚焦從三高檢查結果找出高風險族群,並介入與追蹤照護,強化三高慢性病預防。
守護三高防線 健康醫院第一線
全國醫院也透過健檢服務,全力推動「健康台灣三高防治888」政策預計目標至2030年,將8成病友加入照護網,讓照護網內的8成病友接受生活習慣諮詢,並讓8成病友的病情獲得控制。嘉義市聖馬爾定醫院結合家庭醫學科、營養室、護理部及社區志工團隊深入社區進行健康篩檢,及透過數位科技運用教導民眾同意將健檢資料上傳至健保雲端,掌握個人健康存摺資訊,並依民眾需求提供進行生活型態評估、衛教講座及衛生指導,與民眾共同訂定健康目標,80%病人穩定控制三高,落實全人健康管理。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斗六分院,積極投入三高風險族群的整合式照護,透過健檢資料比對與主動追蹤,及早找出潛在個案,納入照護網絡,後續搭配飲食實體模型進行飲食指導,並運用智慧平臺與APP進行個案管理,亦透過定期電訪與雙向溝通,持續針對民眾健康提供關懷與追蹤。
善用健檢資源,同意資料上傳連結健康管理,提早預防三高
預防三高除了注意飲食、運動、菸酒之危險因子之外,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民眾可運用政府提供各類健康檢查(如勞工健檢、公教健檢、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等),鼓勵民眾同意醫療院所協助將健檢結果上傳至健保署健康存摺,健康存摺將主動連結相關健康管理方案或衛教資源,由醫療團隊提供服務,協助民眾採行健康生活,共同逆轉三高並延後三高慢性病的發生。
延伸閱讀:
為建立醫院護理合理工作負荷,自113年3月起衛生福利部實施醫院急性一般病床三班護病比制度,透過「奬勵先行」、「逐步推動」及「引領標竿」三原則,協助醫院增聘護理人力,以落實三班護病比標準,並朝向法制化方向發展。衛福部首次「三班護病比達標獎勵」已於本月19日撥付醫院,共計5.47億元(達標期間113年3月-114年3月)。 衛福部表示,「三班護病比達標獎勵」是透過113年12場次與護理團體、醫院護理主管及護理人員之系列會議收集意見,114年編列公務預算10億元作為達標獎勵,分二階段推動。第一階段自113年3月至114年6月止,三班(白班、小夜、大夜)護病比中有二班達標,以各醫院住院護理費為基準,額外給予3%加成奬勵,三班護病比都達標則加成比率提高至7%。第二階段自114年7月起,全面以三班護病比整體達標為獎勵標準,給予10%加成奬勵,激勵醫院全面落實制度。 衛福部強調,三班護病比達標獎勵金為「專款專用」,醫院應統籌運用於醫院護理人員,並就各自醫院護理人力流失影響因素做差異性留任措施,如白班奬勵,以達最大化的人力留任成效。此外,醫院應於院內主動公開獎勵金分配方式,並向護理人員說明使用原則。衛福部也將透過「護助e起來」平台,公開並監測各醫院達標情形、獎勵金金額及運用方式,強化資訊透明與社會監督(相關計畫內容及獎勵金發放資訊可參考:https://nurse.mohw.gov.tw/cp-27-2286-ef5ff-2.html),並辦理不定期稽核,確保款項運用符合計畫規定;倘護理人員有獎勵或三班護病比相關爭議,可透過「護理職場爭議通報平台」提出申訴通報。
焦點新聞 - 衛生福利部 · 2025-06-25 03:24
為建立醫院護理合理工作負荷,自113年3月起衛生福利部實施醫院急性一般病床三班護病比制度,透過「奬勵先行」、「逐步推動」及「引領標竿」三原則,協助醫院增聘護理人力,以落實三班護病比標準,並朝向法制化方向發展。衛福部首次「三班護病比達標獎勵」已於本月19日撥付醫院,共計5.47億元(達標期間113年3月-114年3月)。
衛福部表示,「三班護病比達標獎勵」是透過113年12場次與護理團體、醫院護理主管及護理人員之系列會議收集意見,114年編列公務預算10億元作為達標獎勵,分二階段推動。第一階段自113年3月至114年6月止,三班(白班、小夜、大夜)護病比中有二班達標,以各醫院住院護理費為基準,額外給予3%加成奬勵,三班護病比都達標則加成比率提高至7%。第二階段自114年7月起,全面以三班護病比整體達標為獎勵標準,給予10%加成奬勵,激勵醫院全面落實制度。
衛福部強調,三班護病比達標獎勵金為「專款專用」,醫院應統籌運用於醫院護理人員,並就各自醫院護理人力流失影響因素做差異性留任措施,如白班奬勵,以達最大化的人力留任成效。此外,醫院應於院內主動公開獎勵金分配方式,並向護理人員說明使用原則。衛福部也將透過「護助e起來」平台,公開並監測各醫院達標情形、獎勵金金額及運用方式,強化資訊透明與社會監督(相關計畫內容及獎勵金發放資訊可參考:https://nurse.mohw.gov.tw/cp-27-2286-ef5ff-2.html),並辦理不定期稽核,確保款項運用符合計畫規定;倘護理人員有獎勵或三班護病比相關爭議,可透過「護理職場爭議通報平台」提出申訴通報。
暑假是出國旅遊的高峰期,許多民眾喜愛在國外血拼購物,回國後有時會將用不到的產品轉售。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提醒,無論是以郵寄或親自攜帶方式,將食品、藥品、醫療器材及化粧品帶回國內,皆僅限個人自用,不得販售,以免違法受罰。 此外,提醒民眾,須注意以下限量與輸入規定: 一、個人自用食品:符合下列情形時,可免向食藥署申請輸入查驗: 錠狀、膠囊狀食品:每種至多12瓶(盒、罐、包、袋),合計不超過36瓶(盒、罐、包、袋)。 一般食品:價值需在1,000美元以下,且總重量在6公斤以內。 二、個人自用藥品:攜帶入境應符合下列規定。 非處方藥品:每種至多12瓶(盒、罐、條、支),合計不超過36瓶(盒、罐、條、支)。 處方藥者:未攜帶醫師處方箋(或證明文件),以2個月用量為限;有攜帶醫師處方箋(或證明文件)者,不得超過處方箋等文件開立之合理用量,且至多為6個月用量。 管制藥品:須攜帶醫師處方箋(或證明文件) ,不得超過處方箋等文件開立之合理用量,且至多為6個月用量,並應避免購買攜帶含我國管制藥品成分藥品回國。 寄送一般藥品回國,應向食藥署申請核准,且管制藥品不得郵寄或快遞。 三、個人自用醫療器材:攜帶或郵寄方式輸入,且未超過下列數量,得以便捷通關方式,並以半年一次為限: OK繃:合計不超過60個(片)。 液體OK繃:合計不超過4條(罐、瓶、支)。 醫用棉棒:合計不超過200支。 衛生套:合計不超過60個。 衛生棉條:合計不超過120個。 日拋隱形眼鏡:單一度數60片,每人以單一品牌及二種不同度數為限。 矯正鏡片:合計不超過1副。 醫用口罩:合計不超過250個(片)。 四、個人自用化粧品:應留意海關「入境旅客攜帶行李物品報驗稅放辦法」等規定。此外,若購買以玻璃安瓿(AMPOULE)為容器之個人自用化粧品,需向食藥署申請核准後方可輸入。 最後,食藥署再次提醒,從國外攜帶食品、藥品、醫療器材及化粧品返國,僅限個人自用、不得販售,若違反規定,將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藥事法、醫療器材管理法等相關法規處罰,請勿心存僥倖,以免得不償失。
焦點新聞 - 衛生福利部 · 2025-06-25 02:10
暑假是出國旅遊的高峰期,許多民眾喜愛在國外血拼購物,回國後有時會將用不到的產品轉售。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提醒,無論是以郵寄或親自攜帶方式,將食品、藥品、醫療器材及化粧品帶回國內,皆僅限個人自用,不得販售,以免違法受罰。
此外,提醒民眾,須注意以下限量與輸入規定:
一、個人自用食品:符合下列情形時,可免向食藥署申請輸入查驗:
錠狀、膠囊狀食品:每種至多12瓶(盒、罐、包、袋),合計不超過36瓶(盒、罐、包、袋)。 一般食品:價值需在1,000美元以下,且總重量在6公斤以內。二、個人自用藥品:攜帶入境應符合下列規定。
非處方藥品:每種至多12瓶(盒、罐、條、支),合計不超過36瓶(盒、罐、條、支)。 處方藥者:未攜帶醫師處方箋(或證明文件),以2個月用量為限;有攜帶醫師處方箋(或證明文件)者,不得超過處方箋等文件開立之合理用量,且至多為6個月用量。 管制藥品:須攜帶醫師處方箋(或證明文件) ,不得超過處方箋等文件開立之合理用量,且至多為6個月用量,並應避免購買攜帶含我國管制藥品成分藥品回國。 寄送一般藥品回國,應向食藥署申請核准,且管制藥品不得郵寄或快遞。三、個人自用醫療器材:攜帶或郵寄方式輸入,且未超過下列數量,得以便捷通關方式,並以半年一次為限:
OK繃:合計不超過60個(片)。 液體OK繃:合計不超過4條(罐、瓶、支)。 醫用棉棒:合計不超過200支。 衛生套:合計不超過60個。 衛生棉條:合計不超過120個。 日拋隱形眼鏡:單一度數60片,每人以單一品牌及二種不同度數為限。 矯正鏡片:合計不超過1副。 醫用口罩:合計不超過250個(片)。四、個人自用化粧品:應留意海關「入境旅客攜帶行李物品報驗稅放辦法」等規定。此外,若購買以玻璃安瓿(AMPOULE)為容器之個人自用化粧品,需向食藥署申請核准後方可輸入。
最後,食藥署再次提醒,從國外攜帶食品、藥品、醫療器材及化粧品返國,僅限個人自用、不得販售,若違反規定,將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藥事法、醫療器材管理法等相關法規處罰,請勿心存僥倖,以免得不償失。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24)日表示,國內新增2例屈公病境外移入病例,為本國籍30多歲男性及外國籍30多歲女性,感染地均為印尼,均因入境時有發燒等不適症狀,經機場檢疫站攔檢及採檢送驗後確診。衛生單位已針對前述個案住處完成病媒蚊密度調查及孳生源清除等防治工作。 疾管署統計,今(2025)年截至6月23日累計13例屈公病案例,均為境外移入,病例數為自2007年10月列入法定傳染病以來(18年)同期最高(2008-2024年同期介於0-9例),感染國家以印尼(11例)為多,其次為菲律賓及斯里蘭卡(各1例)移入。另全球今年迄今累計逾25萬例病例及80例死亡,以美洲疫情最為嚴峻,其中,以巴西逾17萬例為多;亞洲印度逾3萬例病例,印尼部分地區病例數高於近年同期,斯里蘭卡亦爆發疫情;法屬留尼旺島疫情趨緩,惟病例數已逾5萬例。 疾管署說明,屈公病的病媒蚊與登革熱相同,由帶病毒的白線斑蚊或埃及斑蚊叮咬傳播,潛伏期為2至12天,發病前2天至發病後5天為病毒血症期(可傳染期),感染症狀包括突然發燒、關節痛或關節炎(特別是手腳的小關節、手腕和腳踝)、頭痛、噁心、嘔吐、疲倦、肌肉疼痛,約半數患者會出現皮疹;症狀持續3至7天。 疾管署呼籲,預防屈公病的最有效的方法為清除孳生源,民眾應定期檢視戶內外環境,澈底清除積水容器,防止病媒蚊孳生。疾管署亦提醒計畫前往屈公病流行地區的民眾,於當地應做好防蚊措施,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成分的防蚊液。入境時如自覺可能感染,應主動聯繫機場檢疫人員;返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以利及早通報、診斷及治療。有關屈公病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查閱,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2)洽詢。
焦點新聞 - 衛生福利部 · 2025-06-24 07:04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24)日表示,國內新增2例屈公病境外移入病例,為本國籍30多歲男性及外國籍30多歲女性,感染地均為印尼,均因入境時有發燒等不適症狀,經機場檢疫站攔檢及採檢送驗後確診。衛生單位已針對前述個案住處完成病媒蚊密度調查及孳生源清除等防治工作。
疾管署統計,今(2025)年截至6月23日累計13例屈公病案例,均為境外移入,病例數為自2007年10月列入法定傳染病以來(18年)同期最高(2008-2024年同期介於0-9例),感染國家以印尼(11例)為多,其次為菲律賓及斯里蘭卡(各1例)移入。另全球今年迄今累計逾25萬例病例及80例死亡,以美洲疫情最為嚴峻,其中,以巴西逾17萬例為多;亞洲印度逾3萬例病例,印尼部分地區病例數高於近年同期,斯里蘭卡亦爆發疫情;法屬留尼旺島疫情趨緩,惟病例數已逾5萬例。
疾管署說明,屈公病的病媒蚊與登革熱相同,由帶病毒的白線斑蚊或埃及斑蚊叮咬傳播,潛伏期為2至12天,發病前2天至發病後5天為病毒血症期(可傳染期),感染症狀包括突然發燒、關節痛或關節炎(特別是手腳的小關節、手腕和腳踝)、頭痛、噁心、嘔吐、疲倦、肌肉疼痛,約半數患者會出現皮疹;症狀持續3至7天。
疾管署呼籲,預防屈公病的最有效的方法為清除孳生源,民眾應定期檢視戶內外環境,澈底清除積水容器,防止病媒蚊孳生。疾管署亦提醒計畫前往屈公病流行地區的民眾,於當地應做好防蚊措施,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成分的防蚊液。入境時如自覺可能感染,應主動聯繫機場檢疫人員;返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以利及早通報、診斷及治療。有關屈公病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查閱,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2)洽詢。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24)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為中部4歲女童,5月下旬開始有咳嗽、流鼻水症狀,後續陸續出現發燒數日及走路緩慢、肢體疼痛等症狀,就醫診斷疑似橫斷性脊髓炎,並收住加護病房治療,經通報檢驗及臨床評估,確認為急性無力肢體麻痺(AFP)且感染伊科病毒11型併發重症,目前病況好轉,今日出院返家。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期腸病毒就診人次持續上升,第25週(6月15日至6月21日)門急診就診計6,772人次,較前一週(6,120人次)上升10.7%。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社區腸病毒以伊科病毒11型為多且持續新增新生兒感染伊科病毒11型通報重症病例,新生兒重症發生風險上升。今年已累計8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含5例死亡),分別為感染伊科病毒11型7例(4例死亡)及克沙奇B5型1例(死亡);今年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數仍為6年同期最高,高於2020年至2024年同期(介於0-6例) ;另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累計5例,均感染伊科病毒11型,其中4例死亡。 疾管署表示,目前國內已進入腸病毒好發季節,社區監測檢出腸病毒型別仍以伊科病毒11型為多,該型別容易引發新生兒重症,但幼童亦有感染及併發重症風險,呼籲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應落實個人與環境衛生,出外回家後,在摟抱、餵食嬰幼兒前務必正確以肥皂洗手;另預期暑假期間腸病毒仍將持續升溫,教托育機構、暑期班、夏令營工作人員與家長,應加強環境衛生,定期以濃度500 ppm的含氯漂白水(10公升清水+100毫升市售家庭用漂白水)消毒幼童常接觸之物品表面,並務必教導幼童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在「吃東西前、跟小寶寶玩前、擤鼻涕後、上廁所後、看病前後」,皆須以「濕、搓、沖、捧、擦」5步驟正確勤洗手,如有症狀,應避免接觸孕婦及新生兒,以確保自身及周遭親友的健康。 疾管署提醒,新生兒感染腸病毒初期可能會出現發燒、活力不佳、喝奶量變少等情形,未及時治療可能發展為心肌炎、肝炎、腦炎、多發性器官衰竭等重症,嚴重威脅生命,一旦有上述症狀,務必儘速帶往就醫。另外,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家中嬰幼兒如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焦點新聞 - 衛生福利部 · 2025-06-24 07:03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24)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為中部4歲女童,5月下旬開始有咳嗽、流鼻水症狀,後續陸續出現發燒數日及走路緩慢、肢體疼痛等症狀,就醫診斷疑似橫斷性脊髓炎,並收住加護病房治療,經通報檢驗及臨床評估,確認為急性無力肢體麻痺(AFP)且感染伊科病毒11型併發重症,目前病況好轉,今日出院返家。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期腸病毒就診人次持續上升,第25週(6月15日至6月21日)門急診就診計6,772人次,較前一週(6,120人次)上升10.7%。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社區腸病毒以伊科病毒11型為多且持續新增新生兒感染伊科病毒11型通報重症病例,新生兒重症發生風險上升。今年已累計8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含5例死亡),分別為感染伊科病毒11型7例(4例死亡)及克沙奇B5型1例(死亡);今年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數仍為6年同期最高,高於2020年至2024年同期(介於0-6例) ;另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累計5例,均感染伊科病毒11型,其中4例死亡。
疾管署表示,目前國內已進入腸病毒好發季節,社區監測檢出腸病毒型別仍以伊科病毒11型為多,該型別容易引發新生兒重症,但幼童亦有感染及併發重症風險,呼籲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應落實個人與環境衛生,出外回家後,在摟抱、餵食嬰幼兒前務必正確以肥皂洗手;另預期暑假期間腸病毒仍將持續升溫,教托育機構、暑期班、夏令營工作人員與家長,應加強環境衛生,定期以濃度500 ppm的含氯漂白水(10公升清水+100毫升市售家庭用漂白水)消毒幼童常接觸之物品表面,並務必教導幼童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在「吃東西前、跟小寶寶玩前、擤鼻涕後、上廁所後、看病前後」,皆須以「濕、搓、沖、捧、擦」5步驟正確勤洗手,如有症狀,應避免接觸孕婦及新生兒,以確保自身及周遭親友的健康。
疾管署提醒,新生兒感染腸病毒初期可能會出現發燒、活力不佳、喝奶量變少等情形,未及時治療可能發展為心肌炎、肝炎、腦炎、多發性器官衰竭等重症,嚴重威脅生命,一旦有上述症狀,務必儘速帶往就醫。另外,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家中嬰幼兒如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24)日表示,國內新冠疫情延續,雖呈緩降趨勢,惟仍於高原期,且重症及死亡病例數仍多,籲請民眾出入醫療照護機構、搭乘大眾運輸、至人潮擁擠室內場所時自主佩戴口罩,符合疫苗接種資格民眾踴躍接種;出現發燒或呼吸道症狀者建議儘量在家休息,避免不必要外出,外出時記得佩戴口罩,另具重症風險因子的民眾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以利醫師及早診治並開立抗病毒藥物,降低感染後引發併發症或導致死亡之風險。 疾管署統計,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緩降,第25週(6/15-6/21)新冠門急診就診計64,176人次,較前一週下降5.5%,惟重症及死亡病例數仍多,處相對高點;6/17-6/23新增117例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及39例本土死亡病例;今年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累計991例,其中183例死亡,均以65歲以上長者及具慢性病史者為多,確定及死亡病例未接種JN.1疫苗者均達8成以上,國內目前主流變異株仍為NB.1.8.1。全球新冠病毒陽性率於近期呈上升趨勢,除非洲、西太平洋及東地中海區以外,其餘區域陽性率皆上升,流行變異株轉以NB.1.8.1占比最高,其次為LP.8.1及XFG,其中XFG近期快速增加;歐洲及馬來西亞疫情上升,香港、韓國、日本、越南、美國及加拿大疫情則呈下降趨勢。 疾管署統計,國內新冠JN.1疫苗已累計接種239.7萬人次,目前全國JN.1疫苗接種率9.59%,65歲以上接種率分別為第一劑19.79%、第二劑2.31%,國內疫情仍處相對高點,本土確定及死亡個案均有8成以上未接種JN.1疫苗,呼籲65歲以上長者等3類高風險對象不可輕忽疫情威脅,已接種1劑JN.1疫苗且間隔達2個月(60天)者,應儘速接種第2劑,降低重症或死亡發生風險。另全球陽性率近期呈上升趨勢,而暑假旅遊旺季將至,病毒傳播風險增加,因疫苗接種後約需2週後才會產生抗體,提醒有規劃旅遊且尚未接種之民眾,請儘快接種JN.1疫苗,及早獲得保護力。有關疫苗接種院所及最新防疫政策等訊息,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首頁「新冠最新防疫專區」查閱,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2)洽詢。
焦點新聞 - 衛生福利部 · 2025-06-24 07:00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24)日表示,國內新冠疫情延續,雖呈緩降趨勢,惟仍於高原期,且重症及死亡病例數仍多,籲請民眾出入醫療照護機構、搭乘大眾運輸、至人潮擁擠室內場所時自主佩戴口罩,符合疫苗接種資格民眾踴躍接種;出現發燒或呼吸道症狀者建議儘量在家休息,避免不必要外出,外出時記得佩戴口罩,另具重症風險因子的民眾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以利醫師及早診治並開立抗病毒藥物,降低感染後引發併發症或導致死亡之風險。
疾管署統計,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緩降,第25週(6/15-6/21)新冠門急診就診計64,176人次,較前一週下降5.5%,惟重症及死亡病例數仍多,處相對高點;6/17-6/23新增117例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及39例本土死亡病例;今年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累計991例,其中183例死亡,均以65歲以上長者及具慢性病史者為多,確定及死亡病例未接種JN.1疫苗者均達8成以上,國內目前主流變異株仍為NB.1.8.1。全球新冠病毒陽性率於近期呈上升趨勢,除非洲、西太平洋及東地中海區以外,其餘區域陽性率皆上升,流行變異株轉以NB.1.8.1占比最高,其次為LP.8.1及XFG,其中XFG近期快速增加;歐洲及馬來西亞疫情上升,香港、韓國、日本、越南、美國及加拿大疫情則呈下降趨勢。
疾管署統計,國內新冠JN.1疫苗已累計接種239.7萬人次,目前全國JN.1疫苗接種率9.59%,65歲以上接種率分別為第一劑19.79%、第二劑2.31%,國內疫情仍處相對高點,本土確定及死亡個案均有8成以上未接種JN.1疫苗,呼籲65歲以上長者等3類高風險對象不可輕忽疫情威脅,已接種1劑JN.1疫苗且間隔達2個月(60天)者,應儘速接種第2劑,降低重症或死亡發生風險。另全球陽性率近期呈上升趨勢,而暑假旅遊旺季將至,病毒傳播風險增加,因疫苗接種後約需2週後才會產生抗體,提醒有規劃旅遊且尚未接種之民眾,請儘快接種JN.1疫苗,及早獲得保護力。有關疫苗接種院所及最新防疫政策等訊息,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首頁「新冠最新防疫專區」查閱,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2)洽詢。
衛生福利部與教育部合辦「健康促進學校特色獎勵競賽」,選出56所國小、國高中健康學校。獲獎學校透過創新教學、環境營造與社區結盟等,致力提升學童健康。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表示,盼鼓勵更多學校深化創新,讓健康觀念自小扎根。 今(114)年衛生福利部與教育部延續合辦「健康促進學校特色獎勵競賽」,運用「第三代健康促進學校」八大標準,包括:(一)政府政策與資源投入、(二)制定全校性健康政策、(三)涵蓋全校成員投入、(四)學校與社區互為夥伴、(五)健康融入學校課程、(六)建構學校物質環境、(七)營造學校社會情緒環境及(八)善用健康服務與資源等,遴選出符合全人、全校、全社區、政府層級合作模式。 今年的獎勵競賽獎項分為「卓越獎」(金質獎、銀質獎、銅質獎及推動獎)及「特色獎」(社區夥伴獎、創新課程獎、支持環境獎、健康服務獎),其中特色獎採國小組、國高中組分組評選。共計有21縣市132所學校報名,最後決選56所學校獲得殊榮。 衛生福利部與教育部於6月24日(星期二)假臺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聯合辦理成果發表會,表揚獲獎學校及其所在地之地方政府教育局(處)與衛生局共計15縣市,以鼓勵縣市學校對學童健康促進的用心推動。 卓越獎–優良典範,全員巧推健康校園 「卓越獎」以112學年度學校的「體位適中比率」、「裸視視力不良率」及特定年級的「未治療齲齒率」三項數據指標均優於該縣市平均值門檻,各項健康策略指標成效表現優異為評比的標準,共遴選出金質獎3校、銀質獎5校、銅質獎12校、推動獎12校。特色說明如下: 新北市雙峰國小:校長帶領學校及家長志工,共同合作展現全員投入之精神;結合獨特天然環境,推動食農教育及山野教育。特別是辦理「早餐週」活動,邀請學生與家長共同採買及烹煮營養早餐,培養學生正確飲食及惜食觀念,為學生終身健康飲食奠基,足為學習的標竿與典範。 彰化縣橋頭國小:以「全人品格、健康活力、多元學習」為願景,校長領導行政及教學團隊,落實健康促進學校計畫,如結合閱讀及SDGs(永續發展目標)校訂課程,推動系統化健康促進教學;家庭、學校、社會創造共好,深耕教育部所推動的SH150方案(S為Sport運動、H為Health健康,150指學生每週在校運動150分鐘),提升學子健康力、品格力與生活力。 屏東縣春日國小:以「春暖花開,日益健康」為推動健康促進學校核心理念,透過校本課程結合民族教育與戶外學習,以及親師生與社區部落的共同合作,將健康自然內化於課程及日常生活中。譬如:發展以民族教育為基礎的校本課程,開闢「愛心農場」種植傳統作物及料理體驗,培養學生健康飲食素養。 特色獎–校校有亮點,創意實踐健康行動力 「特色獎」以具備創新、創意、創見的社區夥伴獎、創新課程獎、支持環境獎、健康服務獎四項獎項各6校,共24校獲獎。 社區夥伴獎:學校具體展現與社區結盟的歷程,融合當地文化特色,積極導入社區資源;同時,學校亦將健康促進推動策略回饋社區,保持共好的夥伴關係。特色說明如下: 臺南市篤加國小:融合在地文化,打造以學校為核心的健康促進據點。如與廣達文教基金會合作推動「銀加學校」計畫,邀請長者入校分享童年時光,促進世代交流。 宜蘭縣立宜蘭國中:與醫療院所、基金會及企業團體等組織合作,建立互惠夥伴關係。如師生走入社區商店倡議健康飲食;美術班學生為護理之家長輩繪畫素描,透過藝術傳遞對長者的愛心。 創新課程獎:學校研發創新教學課程,跨域課程結合新科技及多元適性教學策略,提升學生獲取健康知識與實踐健康行動的機會。特色說明如下: 新北市立插角森林實驗小學:學校研發結合正向心理與身體素養的跨域課程,結合遊戲化學習、體驗式活動、覺察導向與恆毅力導向等四大教學策略,並融合武術、烹飪、騎行、表演與溯溪等活動,從中培養健康生活習慣,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臺南市立復興國中:聚焦全民健保與正確用藥,打造結合閱讀與科技素養的跨域課程。如「青銀共好」系列課程中,師生發揮創意設計智慧藥盒與用藥紀錄APP,協助長者養成用藥習慣,同時提升師生健康素養與實踐力。 支持環境獎:學校善用創意營造兼具安全與永續的健康支持性環境,塑造友善愉快的校園氛圍,活絡親師生人際網絡,進行培養學生自尊及自信的正向生活態度。特色說明如下: 新北市碧華國小:積極推動永續校園,建置太陽能板、雨水回收系統、綠屋頂結合食農教育實踐場域;辦理廢電池回收競賽、植樹與淨灘行動,引導師生以行動守護環境,共築永續循環校園。 宜蘭縣立國華國中:結合學生創作與校園環境建置,營造具有教育意涵的友善氛圍。例如:將學生創作的菸檳防制三角旗製作成交通旗幟於執勤時使用,健康觀念融入日常,深化拒菸反檳的校園文化。 健康服務獎:針對學校師生健康需求,積極結合校內及社區相關醫療保健資源,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務,並透過推動前後數據,進行成效評估與策略調整。特色說明如下: 新北市瑞平國小:以「聰明吃、快樂動」為行動主軸,針對健康體位不良學生設立「健康豆苗服務站」,結合營養教育與律動課程,協助學生養成健康生活習慣,提升自主健康管理能力。 國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透過新生健康檢查長期資料庫分析,發現BMI(身體質量指數)與尿酸影響青少年腎功能,進而聚焦健康體位管理、成立「健康體位Let’s Go」班,進行個案追蹤,展現科學化健康促進模式。 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表示,在衛生福利部與教育部共同推動下,健康促進觀念已逐步深植各級校園。期盼透過此競賽引導更多學校在既有特色基礎上深化創新,整合內外部資源,重視全體教職員工生的健康需求,營造多元與包容的學習環境,讓健康生活觀念自小扎根,融入日常,打造健康快樂的校園生活。
焦點新聞 - 衛生福利部 · 2025-06-24 02:52
衛生福利部與教育部合辦「健康促進學校特色獎勵競賽」,選出56所國小、國高中健康學校。獲獎學校透過創新教學、環境營造與社區結盟等,致力提升學童健康。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表示,盼鼓勵更多學校深化創新,讓健康觀念自小扎根。
今(114)年衛生福利部與教育部延續合辦「健康促進學校特色獎勵競賽」,運用「第三代健康促進學校」八大標準,包括:(一)政府政策與資源投入、(二)制定全校性健康政策、(三)涵蓋全校成員投入、(四)學校與社區互為夥伴、(五)健康融入學校課程、(六)建構學校物質環境、(七)營造學校社會情緒環境及(八)善用健康服務與資源等,遴選出符合全人、全校、全社區、政府層級合作模式。
今年的獎勵競賽獎項分為「卓越獎」(金質獎、銀質獎、銅質獎及推動獎)及「特色獎」(社區夥伴獎、創新課程獎、支持環境獎、健康服務獎),其中特色獎採國小組、國高中組分組評選。共計有21縣市132所學校報名,最後決選56所學校獲得殊榮。
衛生福利部與教育部於6月24日(星期二)假臺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聯合辦理成果發表會,表揚獲獎學校及其所在地之地方政府教育局(處)與衛生局共計15縣市,以鼓勵縣市學校對學童健康促進的用心推動。
卓越獎–優良典範,全員巧推健康校園
「卓越獎」以112學年度學校的「體位適中比率」、「裸視視力不良率」及特定年級的「未治療齲齒率」三項數據指標均優於該縣市平均值門檻,各項健康策略指標成效表現優異為評比的標準,共遴選出金質獎3校、銀質獎5校、銅質獎12校、推動獎12校。特色說明如下:
新北市雙峰國小:校長帶領學校及家長志工,共同合作展現全員投入之精神;結合獨特天然環境,推動食農教育及山野教育。特別是辦理「早餐週」活動,邀請學生與家長共同採買及烹煮營養早餐,培養學生正確飲食及惜食觀念,為學生終身健康飲食奠基,足為學習的標竿與典範。 彰化縣橋頭國小:以「全人品格、健康活力、多元學習」為願景,校長領導行政及教學團隊,落實健康促進學校計畫,如結合閱讀及SDGs(永續發展目標)校訂課程,推動系統化健康促進教學;家庭、學校、社會創造共好,深耕教育部所推動的SH150方案(S為Sport運動、H為Health健康,150指學生每週在校運動150分鐘),提升學子健康力、品格力與生活力。 屏東縣春日國小:以「春暖花開,日益健康」為推動健康促進學校核心理念,透過校本課程結合民族教育與戶外學習,以及親師生與社區部落的共同合作,將健康自然內化於課程及日常生活中。譬如:發展以民族教育為基礎的校本課程,開闢「愛心農場」種植傳統作物及料理體驗,培養學生健康飲食素養。特色獎–校校有亮點,創意實踐健康行動力
「特色獎」以具備創新、創意、創見的社區夥伴獎、創新課程獎、支持環境獎、健康服務獎四項獎項各6校,共24校獲獎。
社區夥伴獎:學校具體展現與社區結盟的歷程,融合當地文化特色,積極導入社區資源;同時,學校亦將健康促進推動策略回饋社區,保持共好的夥伴關係。特色說明如下:
臺南市篤加國小:融合在地文化,打造以學校為核心的健康促進據點。如與廣達文教基金會合作推動「銀加學校」計畫,邀請長者入校分享童年時光,促進世代交流。 宜蘭縣立宜蘭國中:與醫療院所、基金會及企業團體等組織合作,建立互惠夥伴關係。如師生走入社區商店倡議健康飲食;美術班學生為護理之家長輩繪畫素描,透過藝術傳遞對長者的愛心。創新課程獎:學校研發創新教學課程,跨域課程結合新科技及多元適性教學策略,提升學生獲取健康知識與實踐健康行動的機會。特色說明如下:
新北市立插角森林實驗小學:學校研發結合正向心理與身體素養的跨域課程,結合遊戲化學習、體驗式活動、覺察導向與恆毅力導向等四大教學策略,並融合武術、烹飪、騎行、表演與溯溪等活動,從中培養健康生活習慣,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臺南市立復興國中:聚焦全民健保與正確用藥,打造結合閱讀與科技素養的跨域課程。如「青銀共好」系列課程中,師生發揮創意設計智慧藥盒與用藥紀錄APP,協助長者養成用藥習慣,同時提升師生健康素養與實踐力。支持環境獎:學校善用創意營造兼具安全與永續的健康支持性環境,塑造友善愉快的校園氛圍,活絡親師生人際網絡,進行培養學生自尊及自信的正向生活態度。特色說明如下:
新北市碧華國小:積極推動永續校園,建置太陽能板、雨水回收系統、綠屋頂結合食農教育實踐場域;辦理廢電池回收競賽、植樹與淨灘行動,引導師生以行動守護環境,共築永續循環校園。 宜蘭縣立國華國中:結合學生創作與校園環境建置,營造具有教育意涵的友善氛圍。例如:將學生創作的菸檳防制三角旗製作成交通旗幟於執勤時使用,健康觀念融入日常,深化拒菸反檳的校園文化。健康服務獎:針對學校師生健康需求,積極結合校內及社區相關醫療保健資源,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務,並透過推動前後數據,進行成效評估與策略調整。特色說明如下:
新北市瑞平國小:以「聰明吃、快樂動」為行動主軸,針對健康體位不良學生設立「健康豆苗服務站」,結合營養教育與律動課程,協助學生養成健康生活習慣,提升自主健康管理能力。 國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透過新生健康檢查長期資料庫分析,發現BMI(身體質量指數)與尿酸影響青少年腎功能,進而聚焦健康體位管理、成立「健康體位Let’s Go」班,進行個案追蹤,展現科學化健康促進模式。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表示,在衛生福利部與教育部共同推動下,健康促進觀念已逐步深植各級校園。期盼透過此競賽引導更多學校在既有特色基礎上深化創新,整合內外部資源,重視全體教職員工生的健康需求,營造多元與包容的學習環境,讓健康生活觀念自小扎根,融入日常,打造健康快樂的校園生活。
今年適逢《家庭暴力防治法》施行滿27週年,衛生福利部於6月24日舉辦「生命因跨越而強韌-復原路上,攜手前行」家暴防治記者會,邀請國立臺灣大學林明仁教授、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王珮玲教授及現代婦女教育基金會何雨威處長,分別從學術研究及實務現場說明親密關係暴力被害人如何從受暴困境走向復原,呼籲社會大眾正視親密關係暴力對被害人、家庭及社會的影響,共同打造有愛無暴力之性別平權環境。 依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自109年至113年,家庭暴力通報案件數自149,198件增至179,107件,其中以親密關係暴力為大宗,約占總通報案件數之五成,且被害人仍以女性為主,約占七成。國立臺灣大學林明仁教授等人運用大數據分析發現,親密關係暴力從發生至正式通報之平均時間縮短為4.20年,多數均在事件發生後2年內即通報,顯示民眾通報意識及求助意願已有提升;另研究結果亦顯示,親密關係暴力對被害人的勞動參與、心理健康及生育率都會產生影響,但當被害人進入服務體系後,其因暴力所造成之心理壓力可明顯獲得緩解,包括憂鬱症狀相關之門診支出及其他醫療資源使用量均呈下降趨勢。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王珮玲教授亦指出,親密關係暴力不只對個人身心狀況產生影響,亦可能會影響其生產力及工作效能,呼籲企業應重視親密關係暴力對員工的影響,並積極營造安全且支持性的工作環境。 面對親密關係暴力所帶來的影響,現代婦女教育基金會何雨威處長分享曾協助過的個案,從深陷暴力關係到自立生活,前後長達7年的時間,期間社工依照被害人需求提供聲請保護令、陪同出庭、法律諮詢、心理諮商、經濟扶助、家庭關係協調、相對人服務等服務,才能逐步協助被害人從創傷到復原,重新找回自我的力量。為滿足被害人多元需求,衛生福利部積極透過經費補助,持續協助地方政府結合民間團體,布建多元且具可近性之被害人支持服務資源,期待提供被害人更即時、細緻的協助與陪伴,讓每位被害人都能走過生命的低谷,重新開展無暴力的生活。 衛生福利部呼籲,親密關係暴力防治工作,除仰賴司法、警政、醫療、社福與教育等體系之合作,共同協助被害人遠離暴力傷害外,更需要從社區初級預防教育出發,將暴力零容忍及性別平權意識根植於社會大眾心中,讓親密關係暴力防治無人是局外人,才能真正減少親密關係暴力的發生,並讓每一位被害人均能在支持中重建生活,邁向安全、尊嚴與希望的未來。
焦點新聞 - 衛生福利部 · 2025-06-24 02:10
今年適逢《家庭暴力防治法》施行滿27週年,衛生福利部於6月24日舉辦「生命因跨越而強韌-復原路上,攜手前行」家暴防治記者會,邀請國立臺灣大學林明仁教授、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王珮玲教授及現代婦女教育基金會何雨威處長,分別從學術研究及實務現場說明親密關係暴力被害人如何從受暴困境走向復原,呼籲社會大眾正視親密關係暴力對被害人、家庭及社會的影響,共同打造有愛無暴力之性別平權環境。
依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自109年至113年,家庭暴力通報案件數自149,198件增至179,107件,其中以親密關係暴力為大宗,約占總通報案件數之五成,且被害人仍以女性為主,約占七成。國立臺灣大學林明仁教授等人運用大數據分析發現,親密關係暴力從發生至正式通報之平均時間縮短為4.20年,多數均在事件發生後2年內即通報,顯示民眾通報意識及求助意願已有提升;另研究結果亦顯示,親密關係暴力對被害人的勞動參與、心理健康及生育率都會產生影響,但當被害人進入服務體系後,其因暴力所造成之心理壓力可明顯獲得緩解,包括憂鬱症狀相關之門診支出及其他醫療資源使用量均呈下降趨勢。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王珮玲教授亦指出,親密關係暴力不只對個人身心狀況產生影響,亦可能會影響其生產力及工作效能,呼籲企業應重視親密關係暴力對員工的影響,並積極營造安全且支持性的工作環境。
面對親密關係暴力所帶來的影響,現代婦女教育基金會何雨威處長分享曾協助過的個案,從深陷暴力關係到自立生活,前後長達7年的時間,期間社工依照被害人需求提供聲請保護令、陪同出庭、法律諮詢、心理諮商、經濟扶助、家庭關係協調、相對人服務等服務,才能逐步協助被害人從創傷到復原,重新找回自我的力量。為滿足被害人多元需求,衛生福利部積極透過經費補助,持續協助地方政府結合民間團體,布建多元且具可近性之被害人支持服務資源,期待提供被害人更即時、細緻的協助與陪伴,讓每位被害人都能走過生命的低谷,重新開展無暴力的生活。
衛生福利部呼籲,親密關係暴力防治工作,除仰賴司法、警政、醫療、社福與教育等體系之合作,共同協助被害人遠離暴力傷害外,更需要從社區初級預防教育出發,將暴力零容忍及性別平權意識根植於社會大眾心中,讓親密關係暴力防治無人是局外人,才能真正減少親密關係暴力的發生,並讓每一位被害人均能在支持中重建生活,邁向安全、尊嚴與希望的未來。
中央健康保險署(下稱健保署)為落實弱勢照顧,保障遭逢家庭困境之兒少醫療權益,積極與各界攜手合作協助未成年人繳納健保費,免於因經濟因素而中斷健康照護。 健保署表示,為持續維護弱勢兒少權益不遺餘力,除主動定期檢視未成年人加保情形,並建置弱勢民眾通報平台,與社政單位跨機關合作,透過即時通報管道發掘因父母入監、死亡或行蹤不明等因素致積欠健保費之兒少個案。對於弱勢未成年人雖就醫無障礙,惟仍背負健保欠費之壓力。為此,健保積極運用社會善心人士愛心捐款、爭取公益彩券回饋金,以及與各縣市政府社政及社福單位攜手合作方式,結合各項資源,全力協助未成年人繳納健保欠費。去年(113年)為例,健保協助約4,200名未成年人繳納健保欠費,金額達3,887萬元,著實減輕弱勢家庭經濟負擔,深獲民眾及各界人士高度肯定與支持。 全民健保是社會安定的重要基礎,健保署將持續集結社會力量,擴大關懷行動,適時提供經濟弱勢者援助,以強化社會安全,保障民眾健康權益。
焦點新聞 - 衛生福利部 · 2025-06-24 01:14
健保署表示,為持續維護弱勢兒少權益不遺餘力,除主動定期檢視未成年人加保情形,並建置弱勢民眾通報平台,與社政單位跨機關合作,透過即時通報管道發掘因父母入監、死亡或行蹤不明等因素致積欠健保費之兒少個案。對於弱勢未成年人雖就醫無障礙,惟仍背負健保欠費之壓力。為此,健保積極運用社會善心人士愛心捐款、爭取公益彩券回饋金,以及與各縣市政府社政及社福單位攜手合作方式,結合各項資源,全力協助未成年人繳納健保欠費。去年(113年)為例,健保協助約4,200名未成年人繳納健保欠費,金額達3,887萬元,著實減輕弱勢家庭經濟負擔,深獲民眾及各界人士高度肯定與支持。
全民健保是社會安定的重要基礎,健保署將持續集結社會力量,擴大關懷行動,適時提供經濟弱勢者援助,以強化社會安全,保障民眾健康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