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雙北世界壯年運動會」即將在臺北市、新北市隆重舉行,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將於5月10日至5月23日在台北松山文創園區四號倉庫展示推動身體活動與運動結合科技的成果,透過運動科技的創新應用,提升民眾的健康知能,實行健康新生活,以達成健康永續的目標。 提升身體活動打好健康基礎 增進健康好生活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20年的報告,全球有超過四分之一的成年人未達建議的身體活動標準,身體活動量不足已成為影響全球死亡率的第四大危險因子;而充足的身體活動不僅能預防與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等慢性病的風險,還能增進心理健康,提升生活品質。 國民健康署提倡身體活動的重要性,積極推動多元化的身體活動與運動策略,並與地方政府合作,導入智慧運動設備、虛擬教練指導等創新科技,結合社區資源,鼓勵民眾在多元場域中進行身體活動。期望能夠提升全民的身體活動與運動參與,改善健康指標,並促進整體社會的健康福祉。 導入AI運動科技 提升個人運動效能 隨著科技進步,國人對健康與生活品質的重視也日益提高,身體活動與運動已成為促進健康生活的關鍵策略之一,透過與地方政府、社區、診所及運動中心等場域合作,推動健康促進;本次活動於5月10日至5月14日期間,特別邀請縣市衛生局所推動之「AI coach 體感偵測系統」及「AI輔助教練辨識」兩套設備至現場展示,歡迎民眾前來互動體驗。 ●「AI coach 體感偵測系統」:該系統結合社區、診所及學術機構,讓民眾在非傳統運動場域中利用零碎時間進行健康促進。參展者可以體驗如何透過AI技術進行運動監測和健康指導。 ●「AI輔助教練辨識」:展示「預防肌少症之環狀運動課程模組」,透過體感偵測技術及感測裝置,提供專業、科技化的運動指導。參展者能透過體驗活動了解如何提升長者的健康與生活品質,並參與互動性強的運動課程。 全民身體活動 打造健康台灣 國民健康署期望透過展示地方政府推動身體活動與運動科技成果,以增進民眾對於運動科技應用的認識。未來亦將持續推動全民健康運動以及導入身體活動方案,並進行跨領域的合作與交流,建構健康促進網絡,讓民眾享有健康生活,提升全民健康,打造健康台灣。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中文版 – 新聞 RSS · 2025-05-10 18:30
提升身體活動打好健康基礎 增進健康好生活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20年的報告,全球有超過四分之一的成年人未達建議的身體活動標準,身體活動量不足已成為影響全球死亡率的第四大危險因子;而充足的身體活動不僅能預防與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等慢性病的風險,還能增進心理健康,提升生活品質。
國民健康署提倡身體活動的重要性,積極推動多元化的身體活動與運動策略,並與地方政府合作,導入智慧運動設備、虛擬教練指導等創新科技,結合社區資源,鼓勵民眾在多元場域中進行身體活動。期望能夠提升全民的身體活動與運動參與,改善健康指標,並促進整體社會的健康福祉。
導入AI運動科技 提升個人運動效能
隨著科技進步,國人對健康與生活品質的重視也日益提高,身體活動與運動已成為促進健康生活的關鍵策略之一,透過與地方政府、社區、診所及運動中心等場域合作,推動健康促進;本次活動於5月10日至5月14日期間,特別邀請縣市衛生局所推動之「AI coach 體感偵測系統」及「AI輔助教練辨識」兩套設備至現場展示,歡迎民眾前來互動體驗。
●「AI coach 體感偵測系統」:該系統結合社區、診所及學術機構,讓民眾在非傳統運動場域中利用零碎時間進行健康促進。參展者可以體驗如何透過AI技術進行運動監測和健康指導。
●「AI輔助教練辨識」:展示「預防肌少症之環狀運動課程模組」,透過體感偵測技術及感測裝置,提供專業、科技化的運動指導。參展者能透過體驗活動了解如何提升長者的健康與生活品質,並參與互動性強的運動課程。
全民身體活動 打造健康台灣
國民健康署期望透過展示地方政府推動身體活動與運動科技成果,以增進民眾對於運動科技應用的認識。未來亦將持續推動全民健康運動以及導入身體活動方案,並進行跨領域的合作與交流,建構健康促進網絡,讓民眾享有健康生活,提升全民健康,打造健康台灣。
]]>
為落實賴總統健康台灣願景、促進孕產健康,已自114年5月1日起由政府公費補助產後健康照護服務,將現有預防保健之產前健康照護延伸至產後,由專業醫師或助產人員為媽咪提供生理量測、疾病與身體機能評估、產後生活型態及生育之諮詢等,提供孕產婦更全面的照護。 產後健康照護 溫暖守護媽咪 衛生福利部為建構友善生育環境,提升正向孕產經驗及促進產後媽咪身心健康,參考專業醫學會建議,並歷經多次討論,除了現有的14次產前檢查,再加碼提供2次產後健康照護服務,分別在產後1個月內(建議於產後1-2週)及產後3個月內(建議於產後6-8週),服務重點包括以下方面: ●生理量測:體重與血壓測量,瞭解產後媽咪身體恢復狀況,以維持健康。 ●疾病與身體機能評估:由專業醫師或助產人員為產後媽咪進行孕產期疾病的後續評估,以及慢性病、身體和骨盆泌尿機能評估。 ●心理健康自評:由產後媽咪使用孕媽咪健康手冊提供的愛丁堡憂鬱量表QR code進行自我評估,再由醫師針對量表結果提供諮詢或評估是否轉介。 ●產後生活型態及生育相關諮詢:於第一次的健康照護服務,將提供睡眠、戒菸、高血壓與其他慢性疾病的相關諮詢,並於第二次健康照護服務時提供運動、營養、性生活、避孕和預備下一胎的諮詢等。 孕產專業團隊共同守護 母嬰放心成長 衛生福利部邱泰源部長表示,迎接新生命的誕生有喜悅也有壓力,媽咪與家人有時會把專注力完全放在寶寶身上,而忽略了媽咪本身的需要,然而,剛經歷了懷孕與生產的媽咪也需要被用心的照顧,充分的休息、家人的支持,以及專業醫療團隊的健康照護與諮詢,共同守護媽咪陪伴寶寶成長的路。 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有提供產檢服務者,均可提供產後健康照護服務,民眾如對產後健康照護服務有相關問題,可以參考國民健康署網站,若有進一步的孕產相關問題,歡迎撥打孕產婦關懷諮詢服務專線0800-870-870(諧音:抱緊您,抱緊您),將由專人替您解答,或至「孕產婦關懷網站」(https://mammy.hpa.gov.tw/)、健康九九網站─媽咪好孕館(https://health99.hpa.gov.tw/theme/5)查詢產前產後相關照護資訊。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中文版 – 新聞 RSS · 2025-05-09 19:00
產後健康照護 溫暖守護媽咪
衛生福利部為建構友善生育環境,提升正向孕產經驗及促進產後媽咪身心健康,參考專業醫學會建議,並歷經多次討論,除了現有的14次產前檢查,再加碼提供2次產後健康照護服務,分別在產後1個月內(建議於產後1-2週)及產後3個月內(建議於產後6-8週),服務重點包括以下方面:
●生理量測:體重與血壓測量,瞭解產後媽咪身體恢復狀況,以維持健康。
●疾病與身體機能評估:由專業醫師或助產人員為產後媽咪進行孕產期疾病的後續評估,以及慢性病、身體和骨盆泌尿機能評估。
●心理健康自評:由產後媽咪使用孕媽咪健康手冊提供的愛丁堡憂鬱量表QR code進行自我評估,再由醫師針對量表結果提供諮詢或評估是否轉介。
●產後生活型態及生育相關諮詢:於第一次的健康照護服務,將提供睡眠、戒菸、高血壓與其他慢性疾病的相關諮詢,並於第二次健康照護服務時提供運動、營養、性生活、避孕和預備下一胎的諮詢等。
孕產專業團隊共同守護 母嬰放心成長
衛生福利部邱泰源部長表示,迎接新生命的誕生有喜悅也有壓力,媽咪與家人有時會把專注力完全放在寶寶身上,而忽略了媽咪本身的需要,然而,剛經歷了懷孕與生產的媽咪也需要被用心的照顧,充分的休息、家人的支持,以及專業醫療團隊的健康照護與諮詢,共同守護媽咪陪伴寶寶成長的路。
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有提供產檢服務者,均可提供產後健康照護服務,民眾如對產後健康照護服務有相關問題,可以參考國民健康署網站,若有進一步的孕產相關問題,歡迎撥打孕產婦關懷諮詢服務專線0800-870-870(諧音:抱緊您,抱緊您),將由專人替您解答,或至「孕產婦關懷網站」(https://mammy.hpa.gov.tw/)、健康九九網站─媽咪好孕館(https://health99.hpa.gov.tw/theme/5)查詢產前產後相關照護資訊。
]]>
子宮頸癌是常見且可預防的癌症,早期幾乎無症狀,需定期檢查才能早期發現和治療。抹片檢查只需6分鐘,簡單又無負擔,能保護健康。符合資格的女性應利用免費篩檢機會,定期檢查是對自己和家人的最佳照顧。 6分鐘完成篩檢 消除「子宮頸癌」好簡單 為守護女性健康、邁向零子宮頸癌的願景,我國積極響應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20年提出的「90-70-90」全球策略,推動子宮頸癌防治三大核心行動—預防接種、定期篩檢與早期治療,與全球攜手邁向2030年「消除子宮頸癌」的目標。該「90-70-90」策略主張:90%的15歲女孩在15歲前完成HPV疫苗接種、70%的女性在35歲及45歲前各接受一次高效能篩檢,以及90%確診癌前病變或子宮頸癌者獲得妥善治療。國民健康署全力落實此國際倡議,自114年起擴大公費篩檢對象,將子宮頸抹片檢查年齡下修至25歲,同時新增35歲、45歲及65歲女性可接受1次免費HPV檢測,並鼓勵女性及早行動,把握健康主導權,一同成為消除子宮頸癌行動的重要推手。 子宮頸癌防治30年 有效降低七成發生率與死亡率 自民國84年起,政府即提供免費子宮頸抹片檢查服務,結合社區與基層醫療資源,讓篩檢成為女性健康生活的一部分。多年來的努力已展現具體成果,子宮頸癌的標準化發生率從每十萬人25.2人降至民國111年的7.6人,死亡率亦自每十萬人11人降至112年的2.9人,整體降幅超過7成。國民健康署提醒,年滿30歲以上女性每年可接受1次免費子宮頸抹片檢查;年滿25歲(含)至29歲以上女性,每3年也享有1次免費抹片服務,民眾可至「全國癌症篩檢活動暨醫療院所資訊查詢」網站https://escreening.hpa.gov.tw/Home搜尋合作醫療院所,並透過「健保快易通」APP查詢個人檢查紀錄與資格,或到醫療院所查詢是否符合資格,攜帶健保卡即可完成篩檢。現在就行動,6分鐘護一生,一起為婦女健康把關!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中文版 – 新聞 RSS · 2025-05-08 18:00
6分鐘完成篩檢 消除「子宮頸癌」好簡單
為守護女性健康、邁向零子宮頸癌的願景,我國積極響應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20年提出的「90-70-90」全球策略,推動子宮頸癌防治三大核心行動—預防接種、定期篩檢與早期治療,與全球攜手邁向2030年「消除子宮頸癌」的目標。該「90-70-90」策略主張:90%的15歲女孩在15歲前完成HPV疫苗接種、70%的女性在35歲及45歲前各接受一次高效能篩檢,以及90%確診癌前病變或子宮頸癌者獲得妥善治療。國民健康署全力落實此國際倡議,自114年起擴大公費篩檢對象,將子宮頸抹片檢查年齡下修至25歲,同時新增35歲、45歲及65歲女性可接受1次免費HPV檢測,並鼓勵女性及早行動,把握健康主導權,一同成為消除子宮頸癌行動的重要推手。
子宮頸癌防治30年 有效降低七成發生率與死亡率
自民國84年起,政府即提供免費子宮頸抹片檢查服務,結合社區與基層醫療資源,讓篩檢成為女性健康生活的一部分。多年來的努力已展現具體成果,子宮頸癌的標準化發生率從每十萬人25.2人降至民國111年的7.6人,死亡率亦自每十萬人11人降至112年的2.9人,整體降幅超過7成。國民健康署提醒,年滿30歲以上女性每年可接受1次免費子宮頸抹片檢查;年滿25歲(含)至29歲以上女性,每3年也享有1次免費抹片服務,民眾可至「全國癌症篩檢活動暨醫療院所資訊查詢」網站https://escreening.hpa.gov.tw/Home搜尋合作醫療院所,並透過「健保快易通」APP查詢個人檢查紀錄與資格,或到醫療院所查詢是否符合資格,攜帶健保卡即可完成篩檢。現在就行動,6分鐘護一生,一起為婦女健康把關!
]]>
為響應5月9日「台灣無酒日」,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實踐「無酒、節酒、零酒精」概念,從日常生活中培養拒酒文化。尤其家長在過節聚餐時應避免飲酒過量,以茶或無酒精飲料代替,以身作則不讓孩子接觸或看到飲酒,減少青少年因好奇想嘗試飲酒,以降低青少年飲酒率及未來對酒精的依賴風險。 超過4成國高中生受親友影響而飲酒 依據國民健康署112年青少年吸菸暨健康行為調查結果1,過去30天內飲酒率,國中生為11.4%,較110年14.1%降低;而高中職生為30.4%,較110年30.6%降低。其中,過去30天內,有喝酒的日子中,通常一天喝1杯以上的比率,國中生為65.5%,較110年63.3%略升;而高中職生為75.4%,較110年76.3%下降。 分析平常喝酒的原因,國中生及高中生皆為「因家人、朋友及同學或其他人喝酒,而跟著喝酒」(皆占44.7%),顯見拒酒文化更應由生活周遭的家庭及學校落實,建立無酒精的支持性環境並培養孩子拒酒之生活技能。 青少年早期飲酒 增加成年後對酒精的依賴 青春期是行為改變及大腦建構的關鍵時期,青少年的大腦特別容易受到酒精的影響,早期飲酒不僅會與成年後更高的飲酒頻率與酒精攝取量有關,也會增加酒精依賴、心理健康和社會危害的風險2。研究指出,在14歲之前開始飲酒的人對酒精依賴性為20歲以後開始飲酒者的4倍3。 青少年仍在發育階段,飲酒的年齡越小,越容易增加成年後的危險行為或酒精相關疾病的風險。因此,國民健康署呼籲青少年應避免或停止飲酒,並儘可能不飲酒或延後飲酒的年齡,選擇以茶水代酒,不出入可能出現飲酒的聚會場合,或改以其他娛樂或運動等方式,達到自我管理避免飲酒,保護自身健康的權益。 關心孩子的健康 建立無酒精的支持性環境 另外,國民健康署也請教師、家長及親友們,為了孩子的健康及安全,應主動與孩子對話,提醒飲酒對身體和行為的影響及如何避免喝酒,防止受到同儕影響而接觸酒精飲料,並以身作則,不讓孩子接觸到酒品,也不要在孩子面前喝酒,幫助青少年對飲酒做出安全、健康的決定。 參考資料: 1.112年青少年吸菸暨健康行為調查報告(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257&pid=18634) 2.Marshall EJ. Adolescent alcohol use: risks and consequences. Alcohol and Alcoholism. 2014;49(2):160-4. doi: 10.1093/alcalc/agt180 3.Grant BF, Dawson DA. Age at onset of alcohol use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DSM-IV alcohol abuse and dependence: 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Longitudinal Alcohol Epidemiologic Survey. J Subst Abuse. 1997;9:103-10. doi: 10.1016/s0899-3289(97)90009-2 延伸閱讀: 【拒絕飲酒人生】https://youtu.be/GtQnywMBAoY]]>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中文版 – 新聞 RSS · 2025-05-07 18:30
超過4成國高中生受親友影響而飲酒
依據國民健康署112年青少年吸菸暨健康行為調查結果1,過去30天內飲酒率,國中生為11.4%,較110年14.1%降低;而高中職生為30.4%,較110年30.6%降低。其中,過去30天內,有喝酒的日子中,通常一天喝1杯以上的比率,國中生為65.5%,較110年63.3%略升;而高中職生為75.4%,較110年76.3%下降。
分析平常喝酒的原因,國中生及高中生皆為「因家人、朋友及同學或其他人喝酒,而跟著喝酒」(皆占44.7%),顯見拒酒文化更應由生活周遭的家庭及學校落實,建立無酒精的支持性環境並培養孩子拒酒之生活技能。
青少年早期飲酒 增加成年後對酒精的依賴
青春期是行為改變及大腦建構的關鍵時期,青少年的大腦特別容易受到酒精的影響,早期飲酒不僅會與成年後更高的飲酒頻率與酒精攝取量有關,也會增加酒精依賴、心理健康和社會危害的風險2。研究指出,在14歲之前開始飲酒的人對酒精依賴性為20歲以後開始飲酒者的4倍3。
青少年仍在發育階段,飲酒的年齡越小,越容易增加成年後的危險行為或酒精相關疾病的風險。因此,國民健康署呼籲青少年應避免或停止飲酒,並儘可能不飲酒或延後飲酒的年齡,選擇以茶水代酒,不出入可能出現飲酒的聚會場合,或改以其他娛樂或運動等方式,達到自我管理避免飲酒,保護自身健康的權益。
關心孩子的健康 建立無酒精的支持性環境
另外,國民健康署也請教師、家長及親友們,為了孩子的健康及安全,應主動與孩子對話,提醒飲酒對身體和行為的影響及如何避免喝酒,防止受到同儕影響而接觸酒精飲料,並以身作則,不讓孩子接觸到酒品,也不要在孩子面前喝酒,幫助青少年對飲酒做出安全、健康的決定。
參考資料:
1.112年青少年吸菸暨健康行為調查報告(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257&pid=18634)
2.Marshall EJ. Adolescent alcohol use: risks and consequences. Alcohol and Alcoholism. 2014;49(2):160-4. doi: 10.1093/alcalc/agt180
3.Grant BF, Dawson DA. Age at onset of alcohol use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DSM-IV alcohol abuse and dependence: 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Longitudinal Alcohol Epidemiologic Survey. J Subst Abuse. 1997;9:103-10. doi: 10.1016/s0899-3289(97)90009-2
延伸閱讀:
【拒絕飲酒人生】https://youtu.be/GtQnywMBAoY
]]>更年期女性因荷爾蒙變化易有三高風險,且盛行率隨年齡顯著增加,國民健康署提供女性力行「心、動、舒、食」:揪友談心、規律運動、放鬆舒緩及均衡飲食,以預防三高。政府提供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及慢性病風險評估,另有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協助女性度過更年期。 熟齡女性三高盛行率 顯著高於年輕族群 更年期是女性必經歷程,這時期因為體內荷爾蒙分泌逐漸減少,部分女性會出現生理及情緒變化和身心不適的情形。依據107-111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結果顯示,45-64歲女性血壓、血脂、血糖偏高盛行率分別為26.4%、21.3%、39.7%,約為19-44歲女性的3.9倍(6.8%)、2.6倍(8.2%)、3.4倍(11.8%),顯示隨年齡增加,三高異常盛行率有升高情形。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更年期女性應定期監測自我健康狀況,維持良好生活習慣,降低三高慢性病風險。 預防三高有撇步 「心、動、舒、食」口訣記起來! 更年期是女性自然的生命階段,為降低因荷爾蒙變化所帶來的三高慢性病風險,國民健康署提供「心、動、舒、食」健康口訣,協助更年期女性從日常生活著手,達到自我保健目的: ■揪友談「心」:維持愉悅心情,多與親人、朋友分享心事,保持良好互動。 ■規律運「動」: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每週至少150分鐘以上中度身體活動,如慢跑、快走等,搭配肌力和伸展運動,維護心血管健康。 ■放鬆「舒」緩:透過閱讀、聽音樂、瑜珈等自己有興趣的嗜好活動,適時舒緩生活壓力,放鬆身心靈。 ■均衡飲「食」:掌握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及少油、少鹽、少糖、高纖飲食原則,預防三高慢性病風險。 成人預防保健升級 為健康超前部署 為幫助女性瞭解自身健康狀況,國民健康署自114年起再升級,提供30歲以上民眾免費健康檢查,期透過健康檢查讓民眾了解自身三高數據,並可將健檢數值輸入至科學算病館(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協助計算個人相關慢性疾病(包含:冠心病、腦中風、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不良事件)罹患風險,提供個人化的健康建議,幫助逐步改善生活方式。民眾也可善用國民健康署「健康九九+網站-更年期保健館」(https://health99.hpa.gov.tw/theme/2) 衛教資源,做好更年期健康管理,讓人生下半場過得更幸福。 逆轉三高致勝關鍵 代謝症候群防治幫助您 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若發現血糖異常、腹部肥胖、血壓偏高、空腹三酸甘油脂偏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等五項指標中符合其中三項,即代表有代謝症候群。全台目前已有超過3,000家的全民健保代謝症候群防治診所,建議及早前往代謝症候群防治診所,由專業醫事人員特別指導及提供個人化危險因子管理。 如何快速查詢所在地的代謝症候群防治診所,有以下3個步驟: ■掃描以下QR-code進入健保特約醫事機構查詢網站 ■選擇所在縣市、鄉鎮市、院所層級/特約類別 ■最後選擇「全民健康保險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進行查詢 健保特約醫事機構查詢 代謝症候群學習手冊 更年期婦女自我健康照顧懶人包]]>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中文版 – 新聞 RSS · 2025-05-06 18:30
熟齡女性三高盛行率 顯著高於年輕族群
更年期是女性必經歷程,這時期因為體內荷爾蒙分泌逐漸減少,部分女性會出現生理及情緒變化和身心不適的情形。依據107-111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結果顯示,45-64歲女性血壓、血脂、血糖偏高盛行率分別為26.4%、21.3%、39.7%,約為19-44歲女性的3.9倍(6.8%)、2.6倍(8.2%)、3.4倍(11.8%),顯示隨年齡增加,三高異常盛行率有升高情形。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更年期女性應定期監測自我健康狀況,維持良好生活習慣,降低三高慢性病風險。
預防三高有撇步 「心、動、舒、食」口訣記起來!
更年期是女性自然的生命階段,為降低因荷爾蒙變化所帶來的三高慢性病風險,國民健康署提供「心、動、舒、食」健康口訣,協助更年期女性從日常生活著手,達到自我保健目的:
■揪友談「心」:維持愉悅心情,多與親人、朋友分享心事,保持良好互動。
■規律運「動」: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每週至少150分鐘以上中度身體活動,如慢跑、快走等,搭配肌力和伸展運動,維護心血管健康。
■放鬆「舒」緩:透過閱讀、聽音樂、瑜珈等自己有興趣的嗜好活動,適時舒緩生活壓力,放鬆身心靈。
■均衡飲「食」:掌握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及少油、少鹽、少糖、高纖飲食原則,預防三高慢性病風險。
成人預防保健升級 為健康超前部署
為幫助女性瞭解自身健康狀況,國民健康署自114年起再升級,提供30歲以上民眾免費健康檢查,期透過健康檢查讓民眾了解自身三高數據,並可將健檢數值輸入至科學算病館(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協助計算個人相關慢性疾病(包含:冠心病、腦中風、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不良事件)罹患風險,提供個人化的健康建議,幫助逐步改善生活方式。民眾也可善用國民健康署「健康九九+網站-更年期保健館」(https://health99.hpa.gov.tw/theme/2) 衛教資源,做好更年期健康管理,讓人生下半場過得更幸福。
逆轉三高致勝關鍵 代謝症候群防治幫助您
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若發現血糖異常、腹部肥胖、血壓偏高、空腹三酸甘油脂偏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等五項指標中符合其中三項,即代表有代謝症候群。全台目前已有超過3,000家的全民健保代謝症候群防治診所,建議及早前往代謝症候群防治診所,由專業醫事人員特別指導及提供個人化危險因子管理。
如何快速查詢所在地的代謝症候群防治診所,有以下3個步驟:
■掃描以下QR-code進入健保特約醫事機構查詢網站
■選擇所在縣市、鄉鎮市、院所層級/特約類別
■最後選擇「全民健康保險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進行查詢
]]>
每年5月的第一個星期二為「世界氣喘日」,國民健康署提醒氣喘病友重視日常管理,並提供四項實用自我照護技巧:減少接觸誘發因子、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正確使用藥物與定期回診。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有助降低氣喘發作風險,穩定控制病情、提升生活品質。 日常管理是關鍵 穩定氣喘避免惡化 今(114)年5月6日為世界氣喘日,全球氣喘倡議組織(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INA)將今年主題訂為「讓吸入式治療人人可及」(Make Inhaled Treatments Accessible for ALL),強調吸入性藥物對氣喘管理的重要性。根據110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國內18歲以上的氣喘患者中,有22.4%在過去一年曾發作氣喘,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氣喘病友平時應遵從醫囑按時用藥,若沒有做好管理,嚴重時恐引發胸悶、呼吸困難,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穩定氣喘的關鍵在於日常保養與積極控制。 四技巧助力 氣喘管理更輕鬆 氣喘的主要誘發因素來自於過敏原或刺激呼吸道的物質,搭配健康生活習慣與藥物治療,才能有效控制氣喘,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減少過敏原與刺激物: 接觸塵蟎、動物毛屑、黴菌等過敏原,或菸害、氣溫變化、強烈氣味等刺激物,可能導致氣管收縮與發炎,從而引發氣喘發作。建議定期清潔居家環境,外出時佩戴口罩,以減少吸入冷空氣、二手菸及揮發性物質。 ■均衡飲食補充營養: 除非對特定食物過敏,氣喘病友無需特別限制飲食,也不必額外補充保健食品。建議每日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包括全穀雜糧類、乳製品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以獲取充足營養。 ■運動前暖身降低風險: 氣喘可能因運動誘發,若激烈活動或情緒興奮時出現咳嗽,則代表氣喘尚未控制良好。建議運動前進行10至15分鐘的暖身運動,以降低誘發風險,並隨身攜帶藥物結伴而行,讓氣喘病友能夠安心享受運動。 ■規律用藥與追蹤治療: 除了急性發作藥物,慢性保養藥物亦不可忽視。即使無症狀,仍應依照醫囑規律用藥,預防復發。吸入性類固醇是最常見的慢性保養藥物,只要掌握正確吸入技巧並定期回診,即可降低副作用的疑慮。 更多氣喘管理相關資訊,請至國民健康署健康九九+網站的慢性病防治館,或可查詢「社區氣喘照護 白話氣喘」手冊,提供豐富的健康知識及管理技巧,協助民眾更有效的掌握氣喘防治要領,維護自身健康。 延伸閱讀: 認識氣喘 社區氣喘照護 白話氣喘手冊]]>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中文版 – 新聞 RSS · 2025-05-05 18:30
日常管理是關鍵 穩定氣喘避免惡化
今(114)年5月6日為世界氣喘日,全球氣喘倡議組織(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INA)將今年主題訂為「讓吸入式治療人人可及」(Make Inhaled Treatments Accessible for ALL),強調吸入性藥物對氣喘管理的重要性。根據110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國內18歲以上的氣喘患者中,有22.4%在過去一年曾發作氣喘,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氣喘病友平時應遵從醫囑按時用藥,若沒有做好管理,嚴重時恐引發胸悶、呼吸困難,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穩定氣喘的關鍵在於日常保養與積極控制。
四技巧助力 氣喘管理更輕鬆
氣喘的主要誘發因素來自於過敏原或刺激呼吸道的物質,搭配健康生活習慣與藥物治療,才能有效控制氣喘,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減少過敏原與刺激物:
接觸塵蟎、動物毛屑、黴菌等過敏原,或菸害、氣溫變化、強烈氣味等刺激物,可能導致氣管收縮與發炎,從而引發氣喘發作。建議定期清潔居家環境,外出時佩戴口罩,以減少吸入冷空氣、二手菸及揮發性物質。
■均衡飲食補充營養:
除非對特定食物過敏,氣喘病友無需特別限制飲食,也不必額外補充保健食品。建議每日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包括全穀雜糧類、乳製品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以獲取充足營養。
■運動前暖身降低風險:
氣喘可能因運動誘發,若激烈活動或情緒興奮時出現咳嗽,則代表氣喘尚未控制良好。建議運動前進行10至15分鐘的暖身運動,以降低誘發風險,並隨身攜帶藥物結伴而行,讓氣喘病友能夠安心享受運動。
■規律用藥與追蹤治療:
除了急性發作藥物,慢性保養藥物亦不可忽視。即使無症狀,仍應依照醫囑規律用藥,預防復發。吸入性類固醇是最常見的慢性保養藥物,只要掌握正確吸入技巧並定期回診,即可降低副作用的疑慮。
更多氣喘管理相關資訊,請至國民健康署健康九九+網站的慢性病防治館,或可查詢「社區氣喘照護 白話氣喘」手冊,提供豐富的健康知識及管理技巧,協助民眾更有效的掌握氣喘防治要領,維護自身健康。
延伸閱讀:
]]>國民健康署公告之「產後健康照護服務」方案,已自114年5月1日起生效,補助時程及內容如下: 一、第1次:產後1個月內(建議於產後1-2週),包括: (一) 體重、血壓等生理量測 (二) 孕產期疾病與身體機能評估 (三) 愛丁堡憂鬱量表自評 (四) 產後生活型態及生育之諮詢 二、第2次:產後3個月內(建議於產後6-8週),包括: (一) 體重、血壓等生理量測 (二) 孕產期疾病與身體機能評估 (三) 愛丁堡憂鬱量表自評 (四) 產後生活型態及生育之諮詢 「產後健康照護服務」方案連結:https://pse.is/7hvacn。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中文版 – 新聞 RSS · 2025-05-03 02:52
一、第1次:產後1個月內(建議於產後1-2週),包括:
(一) 體重、血壓等生理量測
(二) 孕產期疾病與身體機能評估
(三) 愛丁堡憂鬱量表自評
(四) 產後生活型態及生育之諮詢
二、第2次:產後3個月內(建議於產後6-8週),包括:
(一) 體重、血壓等生理量測
(二) 孕產期疾病與身體機能評估
(三) 愛丁堡憂鬱量表自評
(四) 產後生活型態及生育之諮詢
「產後健康照護服務」方案連結:https://pse.is/7hvacn。
]]>
111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食道癌新發個案2,831人,其中男性計2,600人,而食道癌新診斷個案中,75.6%有吸菸行為、50.8%偶爾喝酒或習慣性喝酒、46.8%有嚼檳榔的行為,國民健康署建議民眾應落實健康生活型態、遠離菸、酒、檳等危險因子,以預防食道癌。 食道癌男性占9成 菸、酒、檳增加罹癌風險,應儘早戒除! 根據國民健康署111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食道癌新發生個案共有2,831 人,其中男性就高達2,600人,占了9成以上,是男性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第6名;衛生福利部112年國人死因統計,有2,064人死於食道癌,其中男性也占9成以上,死亡人數高達1,915人,是男性十大癌症死因排名第5位。 此外,從癌症登記資料中發現,我國食道癌新診斷個案中,75.6%有吸菸行為、50.8%偶爾喝酒或習慣性喝酒、46.8%有嚼檳榔的行為。另,根據台灣社區世代研究,有飲酒、吸菸、嚼檳榔者罹患食道癌的機率分別是沒有這些習慣者的3.80倍、2.29倍和2.62倍。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有抽菸、飲酒、嚼檳榔行為的民眾應盡早戒除,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 健康生活從飲食下手 即刻遠離危險因子 食道是食物進入消化系統的第一個通到胃腸的必經之道,也因此更容易暴露於危險因子及病菌當中。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指出,食道癌之危險因子有不健康飲食、菸酒檳、胃食道逆流等有關。由於食道癌尚無具有實證的有效篩檢工具,因此,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6點遠離危險因子的小祕訣,落實健康生活型態: 1. 遠離菸、酒、檳榔。 2. 平日飲食減少過燙(超過攝氏65度)食物。 3. 少吃香腸、臘肉等含亞硝酸鹽食物。 4. 多食用原型食物,盡量減少加工食品。 5. 保持口腔清潔習慣。 6. 維持規律運動。 「食」不下嚥要注意,及時就醫勿輕忽 食道癌症狀除了吞嚥困難、吞嚥時有異物感或痛感外,也可能出現食物逆流、火燒心、聲音沙啞、胸後痛、體重減輕、上腹痛及久咳等情形。由於食道癌初期大多無明顯症狀,因此,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民眾平時應提高警覺,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切勿僅上網搜尋相關資訊後,就自行判定身體無異狀,而延誤就醫時機,如出現上述症狀時,應及早就醫檢查,把握黃金治療期!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中文版 – 新聞 RSS · 2025-05-02 18:30
食道癌男性占9成 菸、酒、檳增加罹癌風險,應儘早戒除!
根據國民健康署111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食道癌新發生個案共有2,831 人,其中男性就高達2,600人,占了9成以上,是男性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第6名;衛生福利部112年國人死因統計,有2,064人死於食道癌,其中男性也占9成以上,死亡人數高達1,915人,是男性十大癌症死因排名第5位。
此外,從癌症登記資料中發現,我國食道癌新診斷個案中,75.6%有吸菸行為、50.8%偶爾喝酒或習慣性喝酒、46.8%有嚼檳榔的行為。另,根據台灣社區世代研究,有飲酒、吸菸、嚼檳榔者罹患食道癌的機率分別是沒有這些習慣者的3.80倍、2.29倍和2.62倍。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有抽菸、飲酒、嚼檳榔行為的民眾應盡早戒除,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
健康生活從飲食下手 即刻遠離危險因子
食道是食物進入消化系統的第一個通到胃腸的必經之道,也因此更容易暴露於危險因子及病菌當中。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指出,食道癌之危險因子有不健康飲食、菸酒檳、胃食道逆流等有關。由於食道癌尚無具有實證的有效篩檢工具,因此,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6點遠離危險因子的小祕訣,落實健康生活型態:
1. 遠離菸、酒、檳榔。 2. 平日飲食減少過燙(超過攝氏65度)食物。 3. 少吃香腸、臘肉等含亞硝酸鹽食物。 4. 多食用原型食物,盡量減少加工食品。 5. 保持口腔清潔習慣。 6. 維持規律運動。
「食」不下嚥要注意,及時就醫勿輕忽
食道癌症狀除了吞嚥困難、吞嚥時有異物感或痛感外,也可能出現食物逆流、火燒心、聲音沙啞、胸後痛、體重減輕、上腹痛及久咳等情形。由於食道癌初期大多無明顯症狀,因此,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民眾平時應提高警覺,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切勿僅上網搜尋相關資訊後,就自行判定身體無異狀,而延誤就醫時機,如出現上述症狀時,應及早就醫檢查,把握黃金治療期!
]]>
糖尿病初期常缺乏明顯症狀,若長期控制不佳可能導致多種併發症。國民健康署建議民眾掌握「顧血糖4招」:透過免費成人健康檢查了解三高狀況,並利用「科學算病館」評估個人糖尿病的風險,維持均衡飲食,每週運動150分鐘,避免吸菸,有效遠離糖尿病。 顧血糖4招,穩定血糖護健康 糖尿病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依據2019-2023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的統計,20歲以上國人盛行率為12.8%,等於每8人就有1人罹患糖尿病,同時也是國人常見的慢性疾病,與吸菸、缺乏運動及不健康飲食等危險因子密切相關。國民健康署提供顧血糖 4 招,呼籲民眾定期檢查及保持健康生活習慣,輕鬆管理血糖。 ■定期健檢早發現,掌握糖尿病風險: 自今(114)年起,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放寬適用年齡範圍,提供30歲以上民眾免費健康檢查。透過健康檢查,民眾可了解自身的三高數據,並將健檢數據上傳至「科學算病館」,協助計算個人糖尿病風險,並提供個人化的健康建議,幫助逐步改善生活方式。 ■均衡六大類飲食,原型食物更健康: 每天適量攝取六大類食物,遵循「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的原則,避免過度攝取精製糖類(如蛋糕、小西點、冰淇淋等)或含糖食物,多選擇高纖食物以穩定血糖。 ■保持規律運動,穩定血糖強健筋骨: 建議每週累積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的身體活動,如健走、太極拳、桌球或羽毛球等,並結合阻力運動及柔軟運動。阻力運動有助於幫助胰島素更好發揮作用,穩定血糖;而柔軟運動則能增強關節的活動範圍,減少運動過程時的僵硬感。 ■善用資源戒菸,降低心血管風險: 吸菸會使血糖上升,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可利用全台近4,000家二代戒菸合約醫事機構,或撥打0800-636363免費戒菸專線進行諮詢。 糖尿病前期需警覺,及早行動才安心 若檢查報告顯示空腹血糖值介於100至125 mg/dL,或糖化血色素(HbA1c)介於5.7%至6.4%,即表示處於糖尿病前期。若是發現血糖異常且有以下任兩項(腹部肥胖、血壓偏高、空腹三酸甘油脂偏高、高密度膽固醇偏低),即代表有代謝症候群。全台已有超過3,000家的全民健保代謝症候群防治診所,建議及早前往代謝症候群防治診所,由專業醫療團隊提供評估與健康指導。民眾亦可至「健康九九+」網站查詢預防糖尿病相關衛教素材,獲取實用的血糖自我管理技巧。 如何快速查詢所在地的代謝症候群防治診所,有以下3個步驟: ●掃描下方QR-code進入健保特約醫事機構查詢網站 ●選擇所在縣市、鄉鎮市、院所層級/特約類別 ●最後選擇「全民健康保險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進行查詢 健保特約醫事機構查詢 代謝症候群學習手冊 預防糖尿病前期 空腹血糖篇]]>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中文版 – 新聞 RSS · 2025-04-28 18:30
顧血糖4招,穩定血糖護健康
糖尿病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依據2019-2023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的統計,20歲以上國人盛行率為12.8%,等於每8人就有1人罹患糖尿病,同時也是國人常見的慢性疾病,與吸菸、缺乏運動及不健康飲食等危險因子密切相關。國民健康署提供顧血糖 4 招,呼籲民眾定期檢查及保持健康生活習慣,輕鬆管理血糖。
■定期健檢早發現,掌握糖尿病風險:
自今(114)年起,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放寬適用年齡範圍,提供30歲以上民眾免費健康檢查。透過健康檢查,民眾可了解自身的三高數據,並將健檢數據上傳至「科學算病館」,協助計算個人糖尿病風險,並提供個人化的健康建議,幫助逐步改善生活方式。
■均衡六大類飲食,原型食物更健康:
每天適量攝取六大類食物,遵循「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的原則,避免過度攝取精製糖類(如蛋糕、小西點、冰淇淋等)或含糖食物,多選擇高纖食物以穩定血糖。
■保持規律運動,穩定血糖強健筋骨:
建議每週累積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的身體活動,如健走、太極拳、桌球或羽毛球等,並結合阻力運動及柔軟運動。阻力運動有助於幫助胰島素更好發揮作用,穩定血糖;而柔軟運動則能增強關節的活動範圍,減少運動過程時的僵硬感。
■善用資源戒菸,降低心血管風險:
吸菸會使血糖上升,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可利用全台近4,000家二代戒菸合約醫事機構,或撥打0800-636363免費戒菸專線進行諮詢。
糖尿病前期需警覺,及早行動才安心
若檢查報告顯示空腹血糖值介於100至125 mg/dL,或糖化血色素(HbA1c)介於5.7%至6.4%,即表示處於糖尿病前期。若是發現血糖異常且有以下任兩項(腹部肥胖、血壓偏高、空腹三酸甘油脂偏高、高密度膽固醇偏低),即代表有代謝症候群。全台已有超過3,000家的全民健保代謝症候群防治診所,建議及早前往代謝症候群防治診所,由專業醫療團隊提供評估與健康指導。民眾亦可至「健康九九+」網站查詢預防糖尿病相關衛教素材,獲取實用的血糖自我管理技巧。
如何快速查詢所在地的代謝症候群防治診所,有以下3個步驟:
●掃描下方QR-code進入健保特約醫事機構查詢網站
●選擇所在縣市、鄉鎮市、院所層級/特約類別
●最後選擇「全民健康保險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進行查詢
]]>
為及早發現疑似發展遲緩兒童,本署透過兒童發展篩檢服務,找出疑似發展遲緩者轉介聯合評估。醫療機構並依據評估的結果,讓有早療需求的兒童接受健保支付之早期療育醫療,以及社會及家庭署提供之社區療育資源。 一、推動兒童發展篩檢: (一)為早期發現發展遲緩兒童,本署運用專由醫師使用之標準化兒童發展篩檢量表,並自113年7月1日起提供「未滿7歲兒童6次兒童發展篩檢」,並訓練兒科、家醫科,以及「非兒科或家醫科但已具備幼兒專責醫師資格醫師」,以提供兒童發展篩檢服務。 (二)截至114年4月23日,於113年完成兒童發展篩檢訓練,並已取得服務資格醫師共2,546位,包括兒科醫師2,209位、家庭醫學科醫師284位,以及「非兒科或家醫科但已具備幼兒專責醫師資格醫師」53位,占所有「非兒科或家醫科但已具備幼兒專責醫師資格醫師」總數(85位)之62.4%。 (三)此項兒童發展篩檢為新上路之服務,本署仍持續宣導鼓勵家長平日進行「發展監測」,觀察記錄孩子發展情形,依補助時程帶孩子接受「發展篩檢」,初步統計113年上路半年之利用率為44.7%,將持續加強宣導家長善用本項服務。 二、持續擴大兒童發展聯合評估量能: (一)為使發展篩檢後疑似發展遲緩兒童進一步接受評估,本署持續擴大補助地方政府設置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家數,由111年52家增加至114年88家,重點中心由113年10家增加為114年17家,預計提供4萬3,957人次的發展評估服務。 (二)接受聯合評估之個案依遲緩類型可能需接受2至3次以上評估,故提供之「人次」,係以預估需接受兒童發展評估個案之「案次」計算。 三、提供偏鄉地區服務: (一)目前全國總計有1,206家醫療院所提供兒童發展篩檢服務,在88個偏鄉地區當中,有71個地區有1家以上兒童發展篩檢醫療院所,另10個地區可由「全民健康保險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IDS)」提供兒童發展篩檢服務支援,其餘7個地區,本署將與地方政府協調整合在地或鄰近篩檢服務機構資源,並優先輔導該區衛生所之符合條件醫師參加教育訓練,以在地提供篩檢服務。 (二)針對64個應提供外展聯合評估服務之偏鄉地區,自113年已全數納入補助地方政府協調各聯合評估中心提供外展服務規劃,於113年依各區評估需求完成58個地區總計102場次外展服務,114年預計提供104場次服務,並可依在地需求增加服務地區及場次。 (三)持續關注全國各地區篩檢服務機構與醫師資源分布,針對不足地區優先鼓勵具資格醫師參與訓練,並檢視各地區實際利用率,協調當地資源調度予以改善。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中文版 – 新聞 RSS · 2025-04-25 02:31
一、推動兒童發展篩檢:
(一)為早期發現發展遲緩兒童,本署運用專由醫師使用之標準化兒童發展篩檢量表,並自113年7月1日起提供「未滿7歲兒童6次兒童發展篩檢」,並訓練兒科、家醫科,以及「非兒科或家醫科但已具備幼兒專責醫師資格醫師」,以提供兒童發展篩檢服務。
(二)截至114年4月23日,於113年完成兒童發展篩檢訓練,並已取得服務資格醫師共2,546位,包括兒科醫師2,209位、家庭醫學科醫師284位,以及「非兒科或家醫科但已具備幼兒專責醫師資格醫師」53位,占所有「非兒科或家醫科但已具備幼兒專責醫師資格醫師」總數(85位)之62.4%。
(三)此項兒童發展篩檢為新上路之服務,本署仍持續宣導鼓勵家長平日進行「發展監測」,觀察記錄孩子發展情形,依補助時程帶孩子接受「發展篩檢」,初步統計113年上路半年之利用率為44.7%,將持續加強宣導家長善用本項服務。
二、持續擴大兒童發展聯合評估量能:
(一)為使發展篩檢後疑似發展遲緩兒童進一步接受評估,本署持續擴大補助地方政府設置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家數,由111年52家增加至114年88家,重點中心由113年10家增加為114年17家,預計提供4萬3,957人次的發展評估服務。
(二)接受聯合評估之個案依遲緩類型可能需接受2至3次以上評估,故提供之「人次」,係以預估需接受兒童發展評估個案之「案次」計算。
三、提供偏鄉地區服務:
(一)目前全國總計有1,206家醫療院所提供兒童發展篩檢服務,在88個偏鄉地區當中,有71個地區有1家以上兒童發展篩檢醫療院所,另10個地區可由「全民健康保險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IDS)」提供兒童發展篩檢服務支援,其餘7個地區,本署將與地方政府協調整合在地或鄰近篩檢服務機構資源,並優先輔導該區衛生所之符合條件醫師參加教育訓練,以在地提供篩檢服務。
(二)針對64個應提供外展聯合評估服務之偏鄉地區,自113年已全數納入補助地方政府協調各聯合評估中心提供外展服務規劃,於113年依各區評估需求完成58個地區總計102場次外展服務,114年預計提供104場次服務,並可依在地需求增加服務地區及場次。
(三)持續關注全國各地區篩檢服務機構與醫師資源分布,針對不足地區優先鼓勵具資格醫師參與訓練,並檢視各地區實際利用率,協調當地資源調度予以改善。
]]>
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有五項與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有關,顯示慢性病已嚴重威脅國人健康。為強化預防與早期介入,國民健康署自114年起將成人預防保健年齡下修至30歲,提供定期健檢與衛教服務,協助民眾自主管理健康、降低風險。 中高齡風險增,罹患三高近五成 根據衛福部112年統計顯示,國人十大死因中心血管慢性疾病占所有死因約3成,其中心臟疾病(第2名)、腦血管疾病(第4名)、糖尿病(第5名)、高血壓性疾病(第7名)、以及急性腎衰竭與慢性腎病(第10名)。 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最常發生在40歲以上的中高齡族群,且隨著年齡增長,發生率會逐漸上升。根據健保署的統計資料,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三高比例更是高達五成。然而,年輕人也不可輕忽,長期吸菸、飲酒或嚼檳榔等不良生活習慣,也會增加罹患三高和代謝症候群的風險,因此及早關注自身的健康狀況,定期健康檢查,並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為未來的健康做好準備。 全民健檢行動,守護健康人生 為強化三高慢性病早期發現、早期介入之策略,國民健康署於今(114)年將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年齡從40歲下調至30歲,年滿30至39歲的民眾,每5年可接受一次檢查;40至64歲的民眾,每3年可接受一次檢查;65歲以上的民眾則是每年一次(原住民可提前至55歲,小兒麻痺患者則可提前至35歲)。服務內容除衛教諮詢外,更增加慢性疾病風險評估、腎病期別提示、提供每週運動150分鐘、健康餐盤均衡飲食等衛教資訊,以提升民眾健康識能,同時協助民眾改變生活習慣。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鼓勵民眾善加利用健檢服務,做好健康管理,遠離慢性病危機。 此外,民眾可透過「科學算病館」輸入健康檢查結果,估算未來10年內罹患冠心病、高血壓、腦中風、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等的風險,同時平台會依照高、中、低的風險分級,提供不同健康管理系統。國民健康署與全台近3,000家診所及4,800位醫師合作的「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進行疾病早期管理及改善生活型態,防治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增進自我疾病管理識能,進而降低及延緩後續罹患三高慢性病的風險。 ■定期健康檢查: 民眾除了可以參加國民健康署提供之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也可善用各場域之健康檢查,如職場勞工健檢、公務人員健檢或自費健檢等,關心自己的血壓、血脂及血糖等數據變化,預防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 ■722自我血壓量測:「7」連續七天量測、「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2」每次量兩遍,掌握血壓變化狀況,做好自我管理。 ■均衡飲食及規律運動:建議以「少油、少鹽、少糖及高纖」飲食原則,攝取適量水果與天然食物,並每週達成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養成固定運動的習慣。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中文版 – 新聞 RSS · 2025-04-23 18:30
中高齡風險增,罹患三高近五成
根據衛福部112年統計顯示,國人十大死因中心血管慢性疾病占所有死因約3成,其中心臟疾病(第2名)、腦血管疾病(第4名)、糖尿病(第5名)、高血壓性疾病(第7名)、以及急性腎衰竭與慢性腎病(第10名)。
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最常發生在40歲以上的中高齡族群,且隨著年齡增長,發生率會逐漸上升。根據健保署的統計資料,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三高比例更是高達五成。然而,年輕人也不可輕忽,長期吸菸、飲酒或嚼檳榔等不良生活習慣,也會增加罹患三高和代謝症候群的風險,因此及早關注自身的健康狀況,定期健康檢查,並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為未來的健康做好準備。
全民健檢行動,守護健康人生
為強化三高慢性病早期發現、早期介入之策略,國民健康署於今(114)年將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年齡從40歲下調至30歲,年滿30至39歲的民眾,每5年可接受一次檢查;40至64歲的民眾,每3年可接受一次檢查;65歲以上的民眾則是每年一次(原住民可提前至55歲,小兒麻痺患者則可提前至35歲)。服務內容除衛教諮詢外,更增加慢性疾病風險評估、腎病期別提示、提供每週運動150分鐘、健康餐盤均衡飲食等衛教資訊,以提升民眾健康識能,同時協助民眾改變生活習慣。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鼓勵民眾善加利用健檢服務,做好健康管理,遠離慢性病危機。
此外,民眾可透過「科學算病館」輸入健康檢查結果,估算未來10年內罹患冠心病、高血壓、腦中風、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等的風險,同時平台會依照高、中、低的風險分級,提供不同健康管理系統。國民健康署與全台近3,000家診所及4,800位醫師合作的「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進行疾病早期管理及改善生活型態,防治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增進自我疾病管理識能,進而降低及延緩後續罹患三高慢性病的風險。
■定期健康檢查: 民眾除了可以參加國民健康署提供之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也可善用各場域之健康檢查,如職場勞工健檢、公務人員健檢或自費健檢等,關心自己的血壓、血脂及血糖等數據變化,預防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
■722自我血壓量測:「7」連續七天量測、「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2」每次量兩遍,掌握血壓變化狀況,做好自我管理。
■均衡飲食及規律運動:建議以「少油、少鹽、少糖及高纖」飲食原則,攝取適量水果與天然食物,並每週達成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養成固定運動的習慣。
]]>
菸草不僅每年造成全球超過8百萬人死亡,而從種植、製造、使用到丟棄各階段,更造成大量能源消耗、釋放碳排放,進而污染環境。台灣成人吸菸率十多年來已由21.9%降至12.8%1,國民健康署呼籲響應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全民一同拒菸,不僅護健康,更為地球環保盡心力。 菸草危害層面廣 正視影響不忽視 吸菸是非傳染性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每年造成全球超過8百萬人的死亡2。此外,菸煙污染空氣,且使非吸菸者暴露在二手菸和三手菸危害物質,其中至少包含70多種致癌物。而各種形式的菸草製品其廢棄物也透過污染河川、海洋和海洋生物等途徑,釋出毒素危害人類。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3指出,全球每年菸草生產約耗費220億噸水資源;向環境中排放8,000萬噸二氧化碳,約為駕駛1,700萬輛汽油動力汽車產生的碳排量;為種植菸草而砍伐的樹木占全球森林砍伐面積的5%。顯見菸品從健康毒害到造成氣候變遷,直接或間接的破壞力皆不容小覷,正不斷傷害地球,更危害您我生存的權利。 珍惜地球資源 拒菸提升地球力 依據WHO菸草控制框架公約第18條4,政府應透過與菸草相關的國家政策來保護環境和與環境有關的人員健康。113年國人吸菸行為調查結果1顯示,18歲以上成年人吸菸率由97年21.9%降至113年12.8%,降幅超過4成(41.6%)。國民健康署透過推動營造無菸環境、二代戒菸服務、菸盒健康警示圖文、禁止菸品廣告促銷贊助及徵收菸品稅捐等措施,並持續宣導菸品危害,協助國人遠離菸害。國民健康署呼籲,地球健康與人群健康密不可分,拒絕菸草不僅避免人體危害,透過降低菸草消費,更可達到保護地球珍稀資源、減少碳排放,緩和氣候變遷等對環境的正面影響。 2025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題是「提升地球力」(Our Power, Our Planet),國民健康署呼籲國人發揮環保行動力,向菸品說不。每個人微小的改變與選擇,包括拒菸、減碳、節能等,都能夠累積力量,共同影響地球的永續未來。 做個地球好公民 遠離菸品說做就做 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表示,任何形式的菸品都有害,立即遠離菸害才能迎向健康,對於吸菸的民眾,國民健康署提供多元戒菸服務,全臺超過2,700家戒菸合約醫事機構(醫院、診所、衛生所及藥局)提供專業的戒菸服務,民眾也可撥打免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或利用line通訊軟體(ID:@tsh0800636363)進行戒菸相關諮詢。禁菸意識及環保意識早已是全國民眾的共識,國民健康署邀請大家一同拒菸,遠離菸害,邁向淨零碳排,一起成為地球好公民。 戒菸資源: ◎ 免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line通訊軟體(ID:@tsh0800636363) ◎ 全國近2,700家戒菸服務合約醫事機構(查詢電話:02-2351-0120) ◎ 洽地方政府衛生局(所)接受戒菸諮詢或服務,可免費索取戒菸教戰手冊 參考資訊: 1.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113年國人吸菸行為調查 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obacco.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tobacco 3.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obacco poisoning our planet,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0051287 4.世界衛生組織菸草控制框架公約,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Y0000043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中文版 – 新聞 RSS · 2025-04-22 18:30
菸草危害層面廣 正視影響不忽視
吸菸是非傳染性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每年造成全球超過8百萬人的死亡2。此外,菸煙污染空氣,且使非吸菸者暴露在二手菸和三手菸危害物質,其中至少包含70多種致癌物。而各種形式的菸草製品其廢棄物也透過污染河川、海洋和海洋生物等途徑,釋出毒素危害人類。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3指出,全球每年菸草生產約耗費220億噸水資源;向環境中排放8,000萬噸二氧化碳,約為駕駛1,700萬輛汽油動力汽車產生的碳排量;為種植菸草而砍伐的樹木占全球森林砍伐面積的5%。顯見菸品從健康毒害到造成氣候變遷,直接或間接的破壞力皆不容小覷,正不斷傷害地球,更危害您我生存的權利。
珍惜地球資源 拒菸提升地球力
依據WHO菸草控制框架公約第18條4,政府應透過與菸草相關的國家政策來保護環境和與環境有關的人員健康。113年國人吸菸行為調查結果1顯示,18歲以上成年人吸菸率由97年21.9%降至113年12.8%,降幅超過4成(41.6%)。國民健康署透過推動營造無菸環境、二代戒菸服務、菸盒健康警示圖文、禁止菸品廣告促銷贊助及徵收菸品稅捐等措施,並持續宣導菸品危害,協助國人遠離菸害。國民健康署呼籲,地球健康與人群健康密不可分,拒絕菸草不僅避免人體危害,透過降低菸草消費,更可達到保護地球珍稀資源、減少碳排放,緩和氣候變遷等對環境的正面影響。
2025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題是「提升地球力」(Our Power, Our Planet),國民健康署呼籲國人發揮環保行動力,向菸品說不。每個人微小的改變與選擇,包括拒菸、減碳、節能等,都能夠累積力量,共同影響地球的永續未來。
做個地球好公民 遠離菸品說做就做
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表示,任何形式的菸品都有害,立即遠離菸害才能迎向健康,對於吸菸的民眾,國民健康署提供多元戒菸服務,全臺超過2,700家戒菸合約醫事機構(醫院、診所、衛生所及藥局)提供專業的戒菸服務,民眾也可撥打免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或利用line通訊軟體(ID:@tsh0800636363)進行戒菸相關諮詢。禁菸意識及環保意識早已是全國民眾的共識,國民健康署邀請大家一同拒菸,遠離菸害,邁向淨零碳排,一起成為地球好公民。
戒菸資源: ◎ 免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line通訊軟體(ID:@tsh0800636363) ◎ 全國近2,700家戒菸服務合約醫事機構(查詢電話:02-2351-0120) ◎ 洽地方政府衛生局(所)接受戒菸諮詢或服務,可免費索取戒菸教戰手冊
參考資訊:
1.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113年國人吸菸行為調查
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obacco.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tobacco
3.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obacco poisoning our planet,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0051287
4.世界衛生組織菸草控制框架公約,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Y0000043
]]>
今年4月22日是第55屆世界地球日,以「我們的力量,我們的地球」為主題,強調全民一同愛護地球,共同參與、承擔身為地球公民的永續責任。國民健康署響應推動綠色健康對全民健康的正面影響,並呼籲民眾節約能源、主動採取自我防護措施,以抵抗不良空品,守護自己與家人健康。 綠色能源與節能雙軌,實踐「環境永續、健康永續」 依據聯合國資料指出,減少化石燃料使用、推動太陽能、風能等綠色能源,不僅有助於改善空氣品質,還能降低因污染導致的慢性疾病與心理壓力,國民健康署鼓勵社區、學校及職場參與綠色生活的倡議,透過日常實踐如綠色交通、低碳飲食與節能行為,從個人的生活習慣改變做起,共同打造潔淨的健康環境。 空氣品質不良,易引發呼吸道與心血管疾病風險 空氣污染被世界衛生組織(WHO)認定為影響人類健康的重要環境因素之一,與氣喘、慢性支氣管炎、心臟病及中風等疾病息息相關。根據美國國家環境健康科學研究所(NIEHS)指出,改善空氣品質可有效降低死亡率及就醫率,並減少醫療支出,進而提升整體健康福祉。 抵禦空品不良時,提升自我保護3招 依據環境部的空氣品質監測網資料,當空氣品質指標(AQI)達橘色警示時,對敏感族群有健康影響,若進一步達「紅色警示」,則對所有族群皆有健康影響,此時,應儘量減少高強度活動或室外活動。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民眾可做以下自我保護措施: 一、減少室外活動:儘量減少室外活動,尤其是氣喘及呼吸道疾病患者,更應改以室內中低強度活動,避免或減少有深呼吸的行為。 二、提升自我保護力:由室外進入室內後,可加強個人衛生防護,例如洗手、洗臉、清潔鼻腔等。並要遠離過敏原及誘發源,同時注意均衡飲食、身體適當的活動或伸展等,必要外出時,也應適時配戴口罩。 三、隨時查詢空氣品質:透過國民健康署與交通部中央氣象署共同合作開發「樂活氣象APP-健康氣象服務」,民眾可以免費下載使用,隨時掌握最新健康氣象動態及即時空品數據,也可瞭解目前所在地的空氣品質及細懸浮微粒即時監測結果,提早因應及預防。 世界地球日是全民守護健康與地球的行動契機,從推動綠色能源到空污自我防護實踐,讓愛地球的力量從今天開始由你我出發。 備註:空氣品質指標值 (AQI): 101-150為橘色警示(對敏感族群不健康) 151-200為紅色警示(對所有族群不健康) 【掃描下方QRcode 即可下載使用「樂活氣象APP健康氣象服務】]]>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中文版 – 新聞 RSS · 2025-04-21 18:30
綠色能源與節能雙軌,實踐「環境永續、健康永續」
依據聯合國資料指出,減少化石燃料使用、推動太陽能、風能等綠色能源,不僅有助於改善空氣品質,還能降低因污染導致的慢性疾病與心理壓力,國民健康署鼓勵社區、學校及職場參與綠色生活的倡議,透過日常實踐如綠色交通、低碳飲食與節能行為,從個人的生活習慣改變做起,共同打造潔淨的健康環境。
空氣品質不良,易引發呼吸道與心血管疾病風險
空氣污染被世界衛生組織(WHO)認定為影響人類健康的重要環境因素之一,與氣喘、慢性支氣管炎、心臟病及中風等疾病息息相關。根據美國國家環境健康科學研究所(NIEHS)指出,改善空氣品質可有效降低死亡率及就醫率,並減少醫療支出,進而提升整體健康福祉。
抵禦空品不良時,提升自我保護3招
依據環境部的空氣品質監測網資料,當空氣品質指標(AQI)達橘色警示時,對敏感族群有健康影響,若進一步達「紅色警示」,則對所有族群皆有健康影響,此時,應儘量減少高強度活動或室外活動。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民眾可做以下自我保護措施:
一、減少室外活動:儘量減少室外活動,尤其是氣喘及呼吸道疾病患者,更應改以室內中低強度活動,避免或減少有深呼吸的行為。
二、提升自我保護力:由室外進入室內後,可加強個人衛生防護,例如洗手、洗臉、清潔鼻腔等。並要遠離過敏原及誘發源,同時注意均衡飲食、身體適當的活動或伸展等,必要外出時,也應適時配戴口罩。
三、隨時查詢空氣品質:透過國民健康署與交通部中央氣象署共同合作開發「樂活氣象APP-健康氣象服務」,民眾可以免費下載使用,隨時掌握最新健康氣象動態及即時空品數據,也可瞭解目前所在地的空氣品質及細懸浮微粒即時監測結果,提早因應及預防。
世界地球日是全民守護健康與地球的行動契機,從推動綠色能源到空污自我防護實踐,讓愛地球的力量從今天開始由你我出發。
備註:空氣品質指標值 (AQI):
101-150為橘色警示(對敏感族群不健康)
151-200為紅色警示(對所有族群不健康)
【掃描下方QRcode 即可下載使用「樂活氣象APP健康氣象服務】
]]>有關我國限制植入胚胎數,說明如下: 一、我國現行之試管嬰兒補助方案,受術妻未滿36 歲者最多植入1 個 胚胎,受術妻36 歲以上且未滿45 歲者最多植入2 個胚胎。現行人工生殖機構許可辦法,另將「未滿 35 歲之植入 2 個以下胚胎之比率」納為監測指標之一。依現行人工生殖法,針對機構實施人工生殖植入大於4個胚胎者訂有罰則。 二、多胚胎植入易有多胞胎妊娠及早產、低出生體重兒,且隨著胚胎植入數增加,活產率亦有下降趨勢,依據111年人工生殖施行結果分析報告,植入單一胚胎成功率為35.8%,植入2個或3個胚胎為28.5%與30.4%,植入4個胚胎僅23.1%。 三、為提升母嬰安全,依本部國民健康署統計截至114年4月13日,受補助對象所生嬰兒之單胞胎比率為88.8%,已達國際水準,且足月生產比率(懷孕週數≧37週)為76.0%、新生兒出生體重大於等於2500公克占77.2%,相較於109年國內人工生殖施術結果,分別增加13.1%、11.2%、10.8%,呈現正向母嬰健康趨勢。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中文版 – 新聞 RSS · 2025-04-20 23:04
一、我國現行之試管嬰兒補助方案,受術妻未滿36 歲者最多植入1 個 胚胎,受術妻36 歲以上且未滿45 歲者最多植入2 個胚胎。現行人工生殖機構許可辦法,另將「未滿 35 歲之植入 2 個以下胚胎之比率」納為監測指標之一。依現行人工生殖法,針對機構實施人工生殖植入大於4個胚胎者訂有罰則。
二、多胚胎植入易有多胞胎妊娠及早產、低出生體重兒,且隨著胚胎植入數增加,活產率亦有下降趨勢,依據111年人工生殖施行結果分析報告,植入單一胚胎成功率為35.8%,植入2個或3個胚胎為28.5%與30.4%,植入4個胚胎僅23.1%。
三、為提升母嬰安全,依本部國民健康署統計截至114年4月13日,受補助對象所生嬰兒之單胞胎比率為88.8%,已達國際水準,且足月生產比率(懷孕週數≧37週)為76.0%、新生兒出生體重大於等於2500公克占77.2%,相較於109年國內人工生殖施術結果,分別增加13.1%、11.2%、10.8%,呈現正向母嬰健康趨勢。
]]>
我國持續推動國中女學生公費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接種服務,以降低國人癌症等疾病風險,然而,部分國人對疫苗仍存在誤解與疑慮。國民健康署破解三大迷思:即使無性行為仍有感染人類乳突病毒風險;疫苗雖能預防70%以上的人類乳突病毒感染,但子宮頸抹片檢查仍不可少;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並不會影響生育能力。 國中女生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接種率達9成 人類乳突病毒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病毒,與多種癌症及疾病有關,包括子宮頸癌、肛門癌、人類外生殖器癌、口咽癌及尖形濕疣(俗稱菜花)。我國參考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建議,自107年起採入校方式提供國中女生公費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接種服務,近2年接種率皆達9成。 儘管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能有效預防病症,但仍有不少民眾對其存在誤解與疑慮,進而對接種疫苗抱持觀望態度。為了幫助大家了解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的正確資訊,國民健康署針對民眾常見的三大迷思進行說明,以期增進民眾對疫苗的了解,進而做出正確的健康判斷。 迷思一:我沒有性行為,應該不會感染人類乳突病毒吧? 事實:人類乳突病毒可透過皮膚、黏膜或體液接觸傳播,即使沒有性行為,仍可能感染。 人類乳突病毒主要經由性接觸傳染,透過皮膚、黏膜、體液或接觸帶有人類乳突病毒的物品傳播,因此,即便未發生性行為,仍有可能感染人類乳突病毒,例如,共用浴巾或私密部位接觸受污染的物品。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9至14歲未曾有性行為的青少女是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的最佳時機,可在未感染前產生足夠的免疫力,有效降低感染風險。 迷思二: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後,就不需要做子宮頸抹片檢查? 事實:疫苗並非100%預防所有型別的人類乳突病毒,仍須定期做子宮頸抹片篩檢確保健康。 為有效降低子宮頸癌的風險,我國食品藥物管理署已核可的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能有效預防超過70%的人類乳突病毒感染。然而,為達到最佳的防護效果,即便已完成疫苗接種,專家仍建議25歲以上女性每3年進行至少1次的子宮頸抹片檢查。這不僅能及早發現子宮頸細胞病變,還能及早介入治療,顯著降低癌變風險。此外,平時應保有安全性行為及維持健康生活習慣,以達到更全面的保護! 迷思三: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會影響生育能力或導致嚴重副作用? 事實: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是經過國際認證的安全疫苗,不會影響生育能力。 截至目前為止,全球已有超過140個國家實施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接種計畫,而且,世界衛生組織(WHO)、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等監測結果皆顯示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具安全性,目前並無證據顯示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會影響生育能力或導致嚴重不良反應。接種疫苗後,最常見的副作用為施打部位紅腫、輕微發燒、暈眩等,症狀通常在幾天內消失,極少數人可能出現過敏反應,但發生機率極低,整體安全性高。 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是目前預防子宮頸癌及多種人類乳突病毒相關疾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符合公費接種資格的國中生應把握機會免費接種。如果民眾對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有任何疑問,歡迎撥打全國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專線0800-88-3513,或洽詢專業醫師,獲取正確的健康資訊,全民共同努力,透過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接種,邁向更健康的未來!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中文版 – 新聞 RSS · 2025-04-18 18:30
國中女生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接種率達9成
人類乳突病毒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病毒,與多種癌症及疾病有關,包括子宮頸癌、肛門癌、人類外生殖器癌、口咽癌及尖形濕疣(俗稱菜花)。我國參考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建議,自107年起採入校方式提供國中女生公費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接種服務,近2年接種率皆達9成。
儘管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能有效預防病症,但仍有不少民眾對其存在誤解與疑慮,進而對接種疫苗抱持觀望態度。為了幫助大家了解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的正確資訊,國民健康署針對民眾常見的三大迷思進行說明,以期增進民眾對疫苗的了解,進而做出正確的健康判斷。
迷思一:我沒有性行為,應該不會感染人類乳突病毒吧?
事實:人類乳突病毒可透過皮膚、黏膜或體液接觸傳播,即使沒有性行為,仍可能感染。
人類乳突病毒主要經由性接觸傳染,透過皮膚、黏膜、體液或接觸帶有人類乳突病毒的物品傳播,因此,即便未發生性行為,仍有可能感染人類乳突病毒,例如,共用浴巾或私密部位接觸受污染的物品。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9至14歲未曾有性行為的青少女是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的最佳時機,可在未感染前產生足夠的免疫力,有效降低感染風險。
迷思二: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後,就不需要做子宮頸抹片檢查?
事實:疫苗並非100%預防所有型別的人類乳突病毒,仍須定期做子宮頸抹片篩檢確保健康。
為有效降低子宮頸癌的風險,我國食品藥物管理署已核可的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能有效預防超過70%的人類乳突病毒感染。然而,為達到最佳的防護效果,即便已完成疫苗接種,專家仍建議25歲以上女性每3年進行至少1次的子宮頸抹片檢查。這不僅能及早發現子宮頸細胞病變,還能及早介入治療,顯著降低癌變風險。此外,平時應保有安全性行為及維持健康生活習慣,以達到更全面的保護!
迷思三: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會影響生育能力或導致嚴重副作用?
事實: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是經過國際認證的安全疫苗,不會影響生育能力。
截至目前為止,全球已有超過140個國家實施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接種計畫,而且,世界衛生組織(WHO)、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等監測結果皆顯示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具安全性,目前並無證據顯示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會影響生育能力或導致嚴重不良反應。接種疫苗後,最常見的副作用為施打部位紅腫、輕微發燒、暈眩等,症狀通常在幾天內消失,極少數人可能出現過敏反應,但發生機率極低,整體安全性高。
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是目前預防子宮頸癌及多種人類乳突病毒相關疾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符合公費接種資格的國中生應把握機會免費接種。如果民眾對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有任何疑問,歡迎撥打全國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專線0800-88-3513,或洽詢專業醫師,獲取正確的健康資訊,全民共同努力,透過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接種,邁向更健康的未來!
]]>
1歲以下嬰兒因趴睡窒息的憾事時有所聞,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嬰兒猝死症候群(SIDS)仍是國內嬰兒十大死因之一。研究顯示,趴睡是SIDS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為了降低窒息與猝死的風險,建議1歲以下嬰兒應仰睡入眠,安全比短暫的安穩是更重要的守護。 不安全睡姿及環境,增加嬰兒死亡風險 根據衛生福利部六歲以下兒童死亡原因回溯分析結果報告(111-112年回溯個案),專家參考美國疾病管制署與兒科醫學會對於「猝死」的分類定義,以區分高度及中度可預防性猝死個案,其中43位個案被歸類為高度可預防性猝死相關,包含8位與睡姿(側睡、趴睡)相關及35位與環境相關,且報告資料有明確提及「窒息」或「呼吸道阻塞」或「遮蔽口鼻」之物件或人;其中41位個案被歸類為中度可預防性猝死相關,包含4位與睡姿相關及37位與環境相關,且報告資料提及不安全睡眠環境因素,如同床、枕頭、軟床、護欄、棉被、凌亂環境或嗆奶等,其中25位提及與家長同床。提醒家長、照顧者及居家托育人員(保母)不可忽視安全睡眠環境的重要性,以降低與睡眠相關的死亡風險。 5大NG行為不要做! ■寶寶「不趴睡」 1歲以下的寶寶必須「仰睡」,趴睡及側睡都不安全。因為趴睡較容易壓迫寶寶口鼻造成窒息危險,側睡則可能一個小動作轉成趴睡。 ■寶寶「不用枕」 1歲以下的寶寶,是不需要使用任何枕頭!坊間流傳的塑頭形枕頭及增高墊,以及商家標榜的「透氣枕頭」,皆建議不要使用。 ■嬰兒床「不鬆軟」 嬰兒床不要放置任何的鬆軟物件,如填充玩具、防撞護墊等,因為防撞護墊若沒有穩固,可能倒塌,遮住寶寶口鼻,造成窒息風險。 ■睡眠環境「不悶熱」 應避免環境過熱或過度包裹寶寶,並保持環境通風和溫度適中。 ■與寶寶「不同床」 建議與寶寶同室但不同床,給每個寶寶一個獨立的床位,就算是多胞胎也建議同室不同床。 善用兒童健康手冊 避免嬰兒窒息意外 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家長、照顧者及居家托育人員(保母),照顧1歲以下寶寶應避免5大NG行為外,還應注意餵奶時或剛喝完奶,不應讓寶寶立即躺平或趴睡於大人身上,以防溢奶、吐奶導致窒息的風險,建議餵奶後輕拍背部幫助排氣,並隨時留意寶寶狀況。更多資訊可參閱兒童健康手冊第50頁「嬰兒猝死防治措施」及第51頁「安全睡眠環境」,為寶寶營造安全的睡眠環境,守護寶寶健康成長。 延伸閱讀: 【嬰兒安全睡眠5守則】3-4分鐘短片 【嬰兒安全睡眠5守則】30秒 【正確預防寶寶猝死意外】30秒動畫懶人包 【兒童健康手冊】]]>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中文版 – 新聞 RSS · 2025-04-17 18:30
不安全睡姿及環境,增加嬰兒死亡風險
根據衛生福利部六歲以下兒童死亡原因回溯分析結果報告(111-112年回溯個案),專家參考美國疾病管制署與兒科醫學會對於「猝死」的分類定義,以區分高度及中度可預防性猝死個案,其中43位個案被歸類為高度可預防性猝死相關,包含8位與睡姿(側睡、趴睡)相關及35位與環境相關,且報告資料有明確提及「窒息」或「呼吸道阻塞」或「遮蔽口鼻」之物件或人;其中41位個案被歸類為中度可預防性猝死相關,包含4位與睡姿相關及37位與環境相關,且報告資料提及不安全睡眠環境因素,如同床、枕頭、軟床、護欄、棉被、凌亂環境或嗆奶等,其中25位提及與家長同床。提醒家長、照顧者及居家托育人員(保母)不可忽視安全睡眠環境的重要性,以降低與睡眠相關的死亡風險。
5大NG行為不要做!
■寶寶「不趴睡」
1歲以下的寶寶必須「仰睡」,趴睡及側睡都不安全。因為趴睡較容易壓迫寶寶口鼻造成窒息危險,側睡則可能一個小動作轉成趴睡。
■寶寶「不用枕」
1歲以下的寶寶,是不需要使用任何枕頭!坊間流傳的塑頭形枕頭及增高墊,以及商家標榜的「透氣枕頭」,皆建議不要使用。
■嬰兒床「不鬆軟」
嬰兒床不要放置任何的鬆軟物件,如填充玩具、防撞護墊等,因為防撞護墊若沒有穩固,可能倒塌,遮住寶寶口鼻,造成窒息風險。
■睡眠環境「不悶熱」
應避免環境過熱或過度包裹寶寶,並保持環境通風和溫度適中。
■與寶寶「不同床」
建議與寶寶同室但不同床,給每個寶寶一個獨立的床位,就算是多胞胎也建議同室不同床。
善用兒童健康手冊 避免嬰兒窒息意外
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家長、照顧者及居家托育人員(保母),照顧1歲以下寶寶應避免5大NG行為外,還應注意餵奶時或剛喝完奶,不應讓寶寶立即躺平或趴睡於大人身上,以防溢奶、吐奶導致窒息的風險,建議餵奶後輕拍背部幫助排氣,並隨時留意寶寶狀況。更多資訊可參閱兒童健康手冊第50頁「嬰兒猝死防治措施」及第51頁「安全睡眠環境」,為寶寶營造安全的睡眠環境,守護寶寶健康成長。
延伸閱讀: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與臺南市政府衛生局於4月14日及4月15日在臺南市共同舉辦「114年度全國保健會議」,以「夥伴同行 攜手打造健康台灣」為主題,邀請全國各地方政府衛生局(所)共襄盛舉。中央與地方衛生機關透過經驗分享,攜手推動健康促進,並縮減國民健康差距,提升全民健康。 中央與地方齊聚一堂 提升全民健康 健康是基本人權也是普世價值,而實現「健康台灣」願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因此國民健康署今年以「夥伴同行 攜手打造健康台灣」為主軸,舉辦本次會議,並採用實體、臉書直播及線上視訊連線,多元方式進行,提供中央與地方衛生機關提供交流平台,促進經驗分享。 今年會議表揚辦理「113年度辦理綜合保健工作」成果績優之地方政府衛生局,感謝並表彰基層同仁針對菸害防制、癌症篩檢、慢性疾病防治,以及婦幼健康與營造健康生活環境等保健工作的辛苦貢獻。此外,會議進行國民健康署重要政策說明,以及「社區營養推廣及執行」和「兒童發展篩檢及聯合評估」2場專題講座。期望讓各位夥伴瞭解我國目前公共衛生重大政策方向及國民健康署未來重點政策規劃;並透過專題講座增進與會夥伴專業知能,進而提供民眾更優質的服務。 夥伴攜手 努力達成健康臺灣願景 國民健康署將以前瞻眼光與創新思考模式面對未來趨勢與挑戰,持續擘劃貼近民眾需求的健康促進措施與政策。冀望透過本次會議交流分享,加強與地方政府衛生單位與基層公衛同仁維持良好夥伴關係,共同努力打造優質生活環境,縮減健康差距,並提升群眾健康,攜手打造健康台灣。]]>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中文版 – 新聞 RSS · 2025-04-14 22:00
中央與地方齊聚一堂 提升全民健康
健康是基本人權也是普世價值,而實現「健康台灣」願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因此國民健康署今年以「夥伴同行 攜手打造健康台灣」為主軸,舉辦本次會議,並採用實體、臉書直播及線上視訊連線,多元方式進行,提供中央與地方衛生機關提供交流平台,促進經驗分享。
今年會議表揚辦理「113年度辦理綜合保健工作」成果績優之地方政府衛生局,感謝並表彰基層同仁針對菸害防制、癌症篩檢、慢性疾病防治,以及婦幼健康與營造健康生活環境等保健工作的辛苦貢獻。此外,會議進行國民健康署重要政策說明,以及「社區營養推廣及執行」和「兒童發展篩檢及聯合評估」2場專題講座。期望讓各位夥伴瞭解我國目前公共衛生重大政策方向及國民健康署未來重點政策規劃;並透過專題講座增進與會夥伴專業知能,進而提供民眾更優質的服務。
夥伴攜手 努力達成健康臺灣願景
國民健康署將以前瞻眼光與創新思考模式面對未來趨勢與挑戰,持續擘劃貼近民眾需求的健康促進措施與政策。冀望透過本次會議交流分享,加強與地方政府衛生單位與基層公衛同仁維持良好夥伴關係,共同努力打造優質生活環境,縮減健康差距,並提升群眾健康,攜手打造健康台灣。
]]>戒菸是預防慢性病及癌症的有效策略。台灣自2002年起提供戒菸服務,2012年推動二代戒菸計畫,2022年取消戒菸藥品部分負擔,並於2023年實施新的戒菸服務制度,提高補助鼓勵讓更多人參與。到了2023年,戒菸服務機構數成長0.39%,合約服務人員數成長3.5%,而戒菸服務人次提升了16.95%1,2。 具實證基礎之戒菸服務 讓戒菸更有效 台灣心肌梗塞學會響應國民健康署戒菸政策,於114年4月13日上午舉辦TAMIS國際心肌梗塞研討會的「戒菸論壇」,促進跨領域交流,推廣戒菸服務並提升效益。 本次論壇由國民健康署賈淑麗副署長致詞及進行「無菸新時代:戒菸服務的革新與展望」專題演講,概述戒菸服務之歷史及推動成果。論壇並安排3場講座,包括韓國翰林大學聖心醫院心臟科Sang-Ho Jo教授,分享「韓國戒菸臨床指引的啟發與實踐」,說明韓國戒菸服務臨床指引之訂定過程及後續落實於臨床之經驗;我國中山醫學大學家庭暨社區醫學科顏啟華主任介紹「2024新指引,戒菸新篇章:台灣戒菸實踐指南」說明台灣指引發展經驗,探討如何兼顧不同戒菸族群的需求,提升醫事人員戒菸治療及行為介入之專業能力;最後郭斐然醫師報告「新型菸品的誘惑:戒菸路上的新問題與對策」,講授新興菸品之危害,並破除新興菸品較傳統菸品安全或可幫助戒菸之迷思,強調新興菸品危害並破除其安全或有助戒菸的迷思,鼓勵個案戒菸應尋求專業協助,提高戒菸成功率。 心血管照護涵蓋戒菸 照護更全面 這次論壇有許多國內外心血管醫學權威及戒菸服務專家學者共同參與,相信透過經驗分享,能夠鼓勵心血管專科醫師共同投入推動,讓「戒菸門診」轉型「門診戒菸」,使心血管疾病照護能從治療往預防推進,讓心血管疾病病人照護更加全面與完整。 參考資料: 1.2024國民健康署年報-中文版(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870&pid=18702) 2.2023國民健康署年報-中文版(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798&pid=17670) 由左至右: 大千綜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 羅健賢主治醫師 臺中榮民總醫院心血管重症加護科 鄭諭聰主任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 劉如濟副院長 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 郭斐然主治醫師 雲林基督教醫院內科部 丁革新主任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療部 詹貴川副院長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菸害防制組 羅素英組長 南韓安陽市翰林大學聖心醫院心臟科 Sang-Ho Jo教授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 葉宏一名譽理事長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 顏啟華主任]]>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中文版 – 新聞 RSS · 2025-04-13 16:30
具實證基礎之戒菸服務 讓戒菸更有效
台灣心肌梗塞學會響應國民健康署戒菸政策,於114年4月13日上午舉辦TAMIS國際心肌梗塞研討會的「戒菸論壇」,促進跨領域交流,推廣戒菸服務並提升效益。
本次論壇由國民健康署賈淑麗副署長致詞及進行「無菸新時代:戒菸服務的革新與展望」專題演講,概述戒菸服務之歷史及推動成果。論壇並安排3場講座,包括韓國翰林大學聖心醫院心臟科Sang-Ho Jo教授,分享「韓國戒菸臨床指引的啟發與實踐」,說明韓國戒菸服務臨床指引之訂定過程及後續落實於臨床之經驗;我國中山醫學大學家庭暨社區醫學科顏啟華主任介紹「2024新指引,戒菸新篇章:台灣戒菸實踐指南」說明台灣指引發展經驗,探討如何兼顧不同戒菸族群的需求,提升醫事人員戒菸治療及行為介入之專業能力;最後郭斐然醫師報告「新型菸品的誘惑:戒菸路上的新問題與對策」,講授新興菸品之危害,並破除新興菸品較傳統菸品安全或可幫助戒菸之迷思,強調新興菸品危害並破除其安全或有助戒菸的迷思,鼓勵個案戒菸應尋求專業協助,提高戒菸成功率。
心血管照護涵蓋戒菸 照護更全面
這次論壇有許多國內外心血管醫學權威及戒菸服務專家學者共同參與,相信透過經驗分享,能夠鼓勵心血管專科醫師共同投入推動,讓「戒菸門診」轉型「門診戒菸」,使心血管疾病照護能從治療往預防推進,讓心血管疾病病人照護更加全面與完整。
參考資料:
1.2024國民健康署年報-中文版(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870&pid=18702)
2.2023國民健康署年報-中文版(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798&pid=17670)
由左至右:
大千綜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 羅健賢主治醫師
臺中榮民總醫院心血管重症加護科 鄭諭聰主任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 劉如濟副院長
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 郭斐然主治醫師
雲林基督教醫院內科部 丁革新主任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療部 詹貴川副院長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菸害防制組 羅素英組長
南韓安陽市翰林大學聖心醫院心臟科 Sang-Ho Jo教授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 葉宏一名譽理事長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 顏啟華主任
]]>國民健康署推動未滿7歲兒童新增6次發展篩檢服務,6.2%疑似異常需轉介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為因應聯合評估需求增加,國民健康署擴大補助88家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已提升評估量能,提醒家長應積極讓家中寶貝進行篩檢,以利及早發現發展遲緩情形並及早療育。 發展篩檢疑似異常 聯合評估中心接手後續評估 瞭解兒童發展狀況,需家長與專業人員通力合作,平日由家長進行「發展監測」,觀察記錄孩子發展情形,依補助時程帶孩子接受「發展篩檢」,若經篩檢有疑似發展遲緩,需進一步接受「發展評估」。 為及早發現疑似發展遲緩兒童,國民健康署自113年7月起推動「未滿7歲兒童新增6次發展篩檢服務」,截至114年3月底已篩檢逾27萬人次,其中6.2%篩檢結果為疑似異常,需轉介到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進一步評估。 麥建方小兒科診所的麥醫師分享一個兒童發展篩檢服務案例,家住在新竹的小凱在1歲2個月時,由麥醫師使用兒童發展篩檢量表進行篩檢,發現小凱在手抓積木、拿筆塗鴉等精細動作表現不佳,在語言認知和社會情緒發展方面,也未能完全達標,麥醫師除了提供小凱爸媽親子共讀的衛教資訊,並協助將小凱轉診至住家附近的新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發展聯合評估中心門診進行初步評估,經評估結果顯示,小凱在精細動作方面確實有發展遲緩的情形,因此聯合評估中心提供衛教指導與銜接早期療育。 在4個月之後,進行下一年齡階段的兒童發展篩檢時,雖然小凱的精細動作有所進步,但仍未達同年齡應有的標準,另外也發現其他發展領域也顯示異常,經由篩檢醫師與評估醫師共同討論,並由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再次評估,並提供聯合評估綜合報告書,為小凱安排更適切、完整的早期療育課程。 聯合評估中心量能再擴充 及早評估及早療育 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表示,因應兒童發展聯合評估需求增加,為幫助更多的孩子能及時獲得專業評估,國民健康署於114年擴大補助全國88家兒童發展聯評中心,包含補助全國17家重點中心,以提升兒童發展聯合評估量能,縮短等候評估時間,預計全年提供服務量可達4萬3,957人次。 孩子在接受兒童發展篩檢時,由於許多篩檢項目需透過實測及詢問,家長或主要照顧者可鼓勵孩子多與醫師互動,並回憶孩子在家中的狀況,提供篩檢醫師參考,幫助醫師更準確瞭解小孩真實發展情況。若篩檢結果為疑似發展遲緩,並不代表就是發展遲緩,需帶孩子到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做進一步評估確認。 為有效利用聯合評估資源並減輕評估人力負荷,當孩子進入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後,聯合評估中心醫師將依其專業進行初步判斷區分,若為「疑似單一遲緩兒童」,將由單一科別醫師進行單科或單項發展評估,並依評估結果開立發展遲緩證明書;若經聯合評估中心醫師判斷為「疑似多重發展遲緩兒童」,將儘速安排「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以及早銜接後續醫療處置、社會福利或特殊教育等早期療育相關服務。 延伸閱讀: 1.114年度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名單: https://reurl.cc/K8bk8e。 2.兒童發展篩檢服務院所: https://reurl.cc/xN905V。]]>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中文版 – 新聞 RSS · 2025-04-11 18:30
發展篩檢疑似異常 聯合評估中心接手後續評估
瞭解兒童發展狀況,需家長與專業人員通力合作,平日由家長進行「發展監測」,觀察記錄孩子發展情形,依補助時程帶孩子接受「發展篩檢」,若經篩檢有疑似發展遲緩,需進一步接受「發展評估」。
為及早發現疑似發展遲緩兒童,國民健康署自113年7月起推動「未滿7歲兒童新增6次發展篩檢服務」,截至114年3月底已篩檢逾27萬人次,其中6.2%篩檢結果為疑似異常,需轉介到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進一步評估。
麥建方小兒科診所的麥醫師分享一個兒童發展篩檢服務案例,家住在新竹的小凱在1歲2個月時,由麥醫師使用兒童發展篩檢量表進行篩檢,發現小凱在手抓積木、拿筆塗鴉等精細動作表現不佳,在語言認知和社會情緒發展方面,也未能完全達標,麥醫師除了提供小凱爸媽親子共讀的衛教資訊,並協助將小凱轉診至住家附近的新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發展聯合評估中心門診進行初步評估,經評估結果顯示,小凱在精細動作方面確實有發展遲緩的情形,因此聯合評估中心提供衛教指導與銜接早期療育。
在4個月之後,進行下一年齡階段的兒童發展篩檢時,雖然小凱的精細動作有所進步,但仍未達同年齡應有的標準,另外也發現其他發展領域也顯示異常,經由篩檢醫師與評估醫師共同討論,並由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再次評估,並提供聯合評估綜合報告書,為小凱安排更適切、完整的早期療育課程。
聯合評估中心量能再擴充 及早評估及早療育
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表示,因應兒童發展聯合評估需求增加,為幫助更多的孩子能及時獲得專業評估,國民健康署於114年擴大補助全國88家兒童發展聯評中心,包含補助全國17家重點中心,以提升兒童發展聯合評估量能,縮短等候評估時間,預計全年提供服務量可達4萬3,957人次。
孩子在接受兒童發展篩檢時,由於許多篩檢項目需透過實測及詢問,家長或主要照顧者可鼓勵孩子多與醫師互動,並回憶孩子在家中的狀況,提供篩檢醫師參考,幫助醫師更準確瞭解小孩真實發展情況。若篩檢結果為疑似發展遲緩,並不代表就是發展遲緩,需帶孩子到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做進一步評估確認。
為有效利用聯合評估資源並減輕評估人力負荷,當孩子進入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後,聯合評估中心醫師將依其專業進行初步判斷區分,若為「疑似單一遲緩兒童」,將由單一科別醫師進行單科或單項發展評估,並依評估結果開立發展遲緩證明書;若經聯合評估中心醫師判斷為「疑似多重發展遲緩兒童」,將儘速安排「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以及早銜接後續醫療處置、社會福利或特殊教育等早期療育相關服務。
延伸閱讀:
1.114年度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名單: https://reurl.cc/K8bk8e。
2.兒童發展篩檢服務院所: https://reurl.cc/xN905V。
]]>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難以察覺,若未及時發現,恐造成不可逆之損害。113年新生兒篩檢率逾99%,發現3,340名異常個案,其中近9成為蠶豆症。國民健康署呼籲家長應於寶寶出生滿48小時儘早檢查,勿因保險投保考量延後或拒絕新生兒篩檢,以免錯失黃金診斷與治療時機。 新生兒篩檢 及早發現及時治療 由於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症狀通常不明顯,在嬰兒階段很難從外表察覺,一旦出現症狀時,可能已經對神經與身體造成永久的損害,即使對於完全沒有任何遺傳疾病家族史的家庭而言,及時接受篩檢,仍是寶寶健康的第一道防線。政府補助21項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簡稱新生兒篩檢),只要出生滿2天,由醫院內專業人員採取微量腳跟血,就可以完成21項疾病篩檢。若篩檢結果為陽性,並不等於罹患該項疾病,必須在接獲通知時,儘早讓寶寶至確診醫院做進一步確認檢查,以及早發現並妥善治療。 依國民健康署統計,目前每年新生兒篩檢率達99%以上,113年發現異常個案數3,340人,其中以葡萄糖-六-磷酸鹽脫氫酶缺乏症(G-6-PD缺乏症,俗稱蠶豆症)個案最多,有2,958人,是台灣地區常見的遺傳性疾病。這項疾病主要是寶寶體內紅血球之葡萄糖新陳代謝發生異常,患有此病症的寶寶在接觸某些食物或藥物時,如:吃蠶豆、接觸萘丸(臭丸)、擦紫藥水,服用磺胺劑及解熱鎮痛劑等,常容易造成急性溶血性貧血,如未及時處理會導致核黃疸、智能障礙,甚至有生命危險。透過新生兒篩檢可以早期發現並妥適治療,接下來在生活中,只須注意遠離特定發病物質,健康就能與一般常人無異。 保險投保不影響 新生兒篩檢別延後 近來有相關報導,部分保險業務員為招攬保險,建議家長延後新生兒出生48小時應進行的新生兒篩檢,導致民眾拒檢而延誤診斷,嚴重影響寶寶健康。事實上,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保險局早在101年就曾經發函,並於114年3月28日再次周知各保險公會,重申保險業辦理新生兒投保業務時,契約條款應明訂衛生福利部公告之遺傳性疾病之新生兒篩檢項目之相關疾病排除等待期規範;新生兒篩檢非健康檢查,以要保書通知事項為准,不得另製作問卷詢問保戶,如獲知篩檢結果陽性者,仍應視個別狀況為適當處理方式,不宜逕行拒保;保險業務員於招攬保險業務時,亦不得有為招攬保險目的建議或勸誘家長不進行或延後新生兒篩檢之不當行為。 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家長及早讓孩子接受新生兒篩檢,如有健康問題,才能掌握治療黃金期,減少對寶寶的傷害,切勿被不正確的觀念誤導,造成無法挽回之遺憾。 延伸閱讀: 一、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項目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1140&pid=6577 二、蠶豆症應注意事項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083&pid=15210 三、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衛教單張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083&pid=11531 四、健康的第一道防線-新生兒篩檢30年電子書 https://www.hpa.gov.tw/Pages/ashx/GetFile.ashx?lang=c&type=1&sid=302db8cdf36b444cb431c633ec48271e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中文版 – 新聞 RSS · 2025-04-10 18:30
新生兒篩檢 及早發現及時治療
由於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症狀通常不明顯,在嬰兒階段很難從外表察覺,一旦出現症狀時,可能已經對神經與身體造成永久的損害,即使對於完全沒有任何遺傳疾病家族史的家庭而言,及時接受篩檢,仍是寶寶健康的第一道防線。政府補助21項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簡稱新生兒篩檢),只要出生滿2天,由醫院內專業人員採取微量腳跟血,就可以完成21項疾病篩檢。若篩檢結果為陽性,並不等於罹患該項疾病,必須在接獲通知時,儘早讓寶寶至確診醫院做進一步確認檢查,以及早發現並妥善治療。
依國民健康署統計,目前每年新生兒篩檢率達99%以上,113年發現異常個案數3,340人,其中以葡萄糖-六-磷酸鹽脫氫酶缺乏症(G-6-PD缺乏症,俗稱蠶豆症)個案最多,有2,958人,是台灣地區常見的遺傳性疾病。這項疾病主要是寶寶體內紅血球之葡萄糖新陳代謝發生異常,患有此病症的寶寶在接觸某些食物或藥物時,如:吃蠶豆、接觸萘丸(臭丸)、擦紫藥水,服用磺胺劑及解熱鎮痛劑等,常容易造成急性溶血性貧血,如未及時處理會導致核黃疸、智能障礙,甚至有生命危險。透過新生兒篩檢可以早期發現並妥適治療,接下來在生活中,只須注意遠離特定發病物質,健康就能與一般常人無異。
保險投保不影響 新生兒篩檢別延後
近來有相關報導,部分保險業務員為招攬保險,建議家長延後新生兒出生48小時應進行的新生兒篩檢,導致民眾拒檢而延誤診斷,嚴重影響寶寶健康。事實上,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保險局早在101年就曾經發函,並於114年3月28日再次周知各保險公會,重申保險業辦理新生兒投保業務時,契約條款應明訂衛生福利部公告之遺傳性疾病之新生兒篩檢項目之相關疾病排除等待期規範;新生兒篩檢非健康檢查,以要保書通知事項為准,不得另製作問卷詢問保戶,如獲知篩檢結果陽性者,仍應視個別狀況為適當處理方式,不宜逕行拒保;保險業務員於招攬保險業務時,亦不得有為招攬保險目的建議或勸誘家長不進行或延後新生兒篩檢之不當行為。
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家長及早讓孩子接受新生兒篩檢,如有健康問題,才能掌握治療黃金期,減少對寶寶的傷害,切勿被不正確的觀念誤導,造成無法挽回之遺憾。
延伸閱讀:
一、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項目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1140&pid=6577
二、蠶豆症應注意事項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083&pid=15210
三、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衛教單張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083&pid=11531
四、健康的第一道防線-新生兒篩檢30年電子書
https://www.hpa.gov.tw/Pages/ashx/GetFile.ashx?lang=c&type=1&sid=302db8cdf36b444cb431c633ec48271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