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新增1例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死亡個案,籲請家長和新生兒醫療照護機構提高警覺,注意腸病毒防範措施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死亡病例,為北部未滿1個月男嬰,出生後第4天出現嗜睡、活動力下降及發紺情形,隔日出現心搏過緩及呼吸困難症狀,收住加護病房治療,並接續出現心肌炎、肝炎、休克、多重器官衰竭等新生兒敗血症徵候,於發病後第3天死亡,經通報檢驗確認為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感染型別檢驗中。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26週(6月22日至6月28日)門急診就診計6,696人次,較前一週(6,892人次)略降2.8%。惟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社區腸病毒以伊科病毒11型為多且持續新增新生兒感染伊科病毒11型通報重症病例,新生兒重症發生風險持續。今年已累計9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含6例死亡),仍為近6年同期最高;其中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累計6例 (含5例死亡),分別為感染伊科病毒11型5例及腸病毒分型檢驗中1例。
疾管署說明,因應新生兒腸病毒疫情,疾管署已依「114年腸病毒流行疫情應變計畫」於6月17日成立應變工作小組,與地方政府共同執行各項應變策略,全國共有89家腸病毒重症責任醫院確保腸病毒重症不漏接,衛生局持續辦理托嬰中心和產後護理之家感控查核,今年共辦理489家托嬰中心和56家產後護理之家感管查核,分別佔所有機構數的28%和22%,目前已完成查核之414家托嬰中心和40家產後護理之家,全數合格。疾管署也已於6月24日發函要求全國1,720家托嬰中心和255家產後護理之家於7月15日前完成腸病毒防疫自我查檢,並由地方政府稽核查檢結果,倘有不符合項目,須追蹤機構於1週內完成改善。
疾管署已於官網成立「新生兒腸病毒防疫專區」提供孕產婦和家中有新生兒的注意事項、衛教資源、感染管制指引、常見問答等,供民眾查詢。疾管署再度呼籲以下新生兒腸病毒流行期間防疫措施:
1.如您家中有新生兒,建議:
- 儘量謝絕訪客,也儘量謝絕親朋好友對新生兒抱抱親親。
- 儘量避免讓新生兒出入人潮眾多的公共場所。
- 如家人有症狀請自我隔離或做好防護,儘量不接觸新生兒。
- 家人工作或外出後返家先更衣洗手,在摟抱、餵食新生兒前,務必以肥皂正確洗手。
- 保持環境清潔,定期清消嬰兒的玩具和生活用品。
- 新生兒出現發燒、活力不佳、進食下降等症狀,應儘速送醫。
2.如您本身是或家中有快到預產期的孕婦,建議:
- 若出現發燒、上呼吸道感染、腹瀉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
- 如家人有症狀請自我隔離或做好防護,儘量不接觸孕婦。
- 避免出入人潮眾多的公共場所、避免接觸有症狀的人士。
- 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環境清潔。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 2025-07-01 06:00
-
國內新增1例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死亡個案,籲請家長和新生兒醫療照護機構提高警覺,注意腸病毒防範措施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死亡病例,為北部未滿1個月男嬰,出生後第4天出現嗜睡、活動力下降及發紺情形,隔日出現心搏過緩及呼吸困難症狀,收住加護病房治療,並接續出現心肌炎、肝炎、休克、多重器官衰竭等新生兒敗血症徵候,於發病後第3天死亡,經通報檢驗確認為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感染型別檢驗中。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26週(6月22日至6月28日)門急診就診計6,696人次,較前一週(6,892人次)略降2.8%。惟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社區腸病毒以伊科病毒11型為多且持續新增新生兒感染伊科病毒11型通報重症病例,新生兒重症發生風險持續。今年已累計9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含6例死亡),仍為近6年同期最高;其中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累計6例 (含5例死亡),分別為感染伊科病毒11型5例及腸病毒分型檢驗中1例。
疾管署說明,因應新生兒腸病毒疫情,疾管署已依「114年腸病毒流行疫情應變計畫」於6月17日成立應變工作小組,與地方政府共同執行各項應變策略,全國共有89家腸病毒重症責任醫院確保腸病毒重症不漏接,衛生局持續辦理托嬰中心和產後護理之家感控查核,今年共辦理489家托嬰中心和56家產後護理之家感管查核,分別佔所有機構數的28%和22%,目前已完成查核之414家托嬰中心和40家產後護理之家,全數合格。疾管署也已於6月24日發函要求全國1,720家托嬰中心和255家產後護理之家於7月15日前完成腸病毒防疫自我查檢,並由地方政府稽核查檢結果,倘有不符合項目,須追蹤機構於1週內完成改善。
疾管署已於官網成立「新生兒腸病毒防疫專區」提供孕產婦和家中有新生兒的注意事項、衛教資源、感染管制指引、常見問答等,供民眾查詢。疾管署再度呼籲以下新生兒腸病毒流行期間防疫措施:
1.如您家中有新生兒,建議:
- 儘量謝絕訪客,也儘量謝絕親朋好友對新生兒抱抱親親。
- 儘量避免讓新生兒出入人潮眾多的公共場所。
- 如家人有症狀請自我隔離或做好防護,儘量不接觸新生兒。
- 家人工作或外出後返家先更衣洗手,在摟抱、餵食新生兒前,務必以肥皂正確洗手。
- 保持環境清潔,定期清消嬰兒的玩具和生活用品。
- 新生兒出現發燒、活力不佳、進食下降等症狀,應儘速送醫。
2.如您本身是或家中有快到預產期的孕婦,建議:
- 若出現發燒、上呼吸道感染、腹瀉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
- 如家人有症狀請自我隔離或做好防護,儘量不接觸孕婦。
- 避免出入人潮眾多的公共場所、避免接觸有症狀的人士。
- 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環境清潔。
-
國內新增5例日本腦炎病例,提醒民眾落實防蚊措施,依時程攜帶幼兒接種疫苗
疾病管制署今(1)日公布國內新增5例日本腦炎確定病例,居住地分別位於臺中市南屯區、彰化縣花壇鄉、雲林縣北港鎮、屏東縣崁頂鄉及屏東縣高樹鄉,為3男2女,年齡介於40多歲至60多歲,發病日介於6月9日至6月23日,症狀包括發燒、嘔吐、頸部僵硬、意識障礙、頭痛、頭暈等,經就醫通報採檢確診日本腦炎。個案目前均住院治療中,同住者皆無疑似症狀。經衛生單位調查,5例個案居住地附近均有豬舍、水稻田或鴿舍等高風險場域,為降低疫情風險,衛生單位已於個案居住地周邊高風險場域懸掛誘蚊燈,提醒當地醫療院所提高通報警覺,同時加強民眾衛教宣導及適齡幼童預防接種等防治措施。
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2025)年截至6月30日,累計6例確定病例,臺灣每年5至10月為日本腦炎流行季,其中6至7月為流行高峰,2021至2024年全國同期確定病例數分別為14、7、12及15例,以40歲以上成人較多,惟各年齡層都有感染風險,提醒民眾應提高警覺,不可掉以輕心。
疾管署表示,國內正值日本腦炎流行季節,臺灣以三斑家蚊、環紋家蚊及白頭家蚊為主要病媒蚊,常孳生於水稻田、池塘及灌溉溝渠等處。大部分的人感染日本腦炎後大多無明顯症狀,少數會有頭痛、發燒或無菌性腦膜炎,嚴重則可能出現意識改變、對人時地不能辨別、全身無力、腦神經功能損傷、輕癱等,甚至昏迷或死亡,日本腦炎致死率可達20-30%,並有30-50%存活病例有神經性或精神性後遺症。疾管署提醒,民眾至前述易孳生病媒蚊之高風險環境附近活動時,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於身體裸露處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成分的防蚊藥劑,避免被病媒蚊叮咬而感染。
疾管署呼籲,預防日本腦炎最有效的方法為接種日本腦炎疫苗,民眾應按時攜帶家中適齡幼兒至各地衛生所或合約院所接種疫苗,以避免因感染衍生嚴重後遺症。此外,住家或活動地鄰近豬舍、水稻田等高風險環境的民眾應落實防蚊措施,如自覺有感染風險的成人,可至旅遊醫學門診評估自費接種日本腦炎疫苗。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網站(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 2025-07-01 06:00
-
國內新增5例日本腦炎病例,提醒民眾落實防蚊措施,依時程攜帶幼兒接種疫苗
疾病管制署今(1)日公布國內新增5例日本腦炎確定病例,居住地分別位於臺中市南屯區、彰化縣花壇鄉、雲林縣北港鎮、屏東縣崁頂鄉及屏東縣高樹鄉,為3男2女,年齡介於40多歲至60多歲,發病日介於6月9日至6月23日,症狀包括發燒、嘔吐、頸部僵硬、意識障礙、頭痛、頭暈等,經就醫通報採檢確診日本腦炎。個案目前均住院治療中,同住者皆無疑似症狀。經衛生單位調查,5例個案居住地附近均有豬舍、水稻田或鴿舍等高風險場域,為降低疫情風險,衛生單位已於個案居住地周邊高風險場域懸掛誘蚊燈,提醒當地醫療院所提高通報警覺,同時加強民眾衛教宣導及適齡幼童預防接種等防治措施。
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2025)年截至6月30日,累計6例確定病例,臺灣每年5至10月為日本腦炎流行季,其中6至7月為流行高峰,2021至2024年全國同期確定病例數分別為14、7、12及15例,以40歲以上成人較多,惟各年齡層都有感染風險,提醒民眾應提高警覺,不可掉以輕心。
疾管署表示,國內正值日本腦炎流行季節,臺灣以三斑家蚊、環紋家蚊及白頭家蚊為主要病媒蚊,常孳生於水稻田、池塘及灌溉溝渠等處。大部分的人感染日本腦炎後大多無明顯症狀,少數會有頭痛、發燒或無菌性腦膜炎,嚴重則可能出現意識改變、對人時地不能辨別、全身無力、腦神經功能損傷、輕癱等,甚至昏迷或死亡,日本腦炎致死率可達20-30%,並有30-50%存活病例有神經性或精神性後遺症。疾管署提醒,民眾至前述易孳生病媒蚊之高風險環境附近活動時,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於身體裸露處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成分的防蚊藥劑,避免被病媒蚊叮咬而感染。
疾管署呼籲,預防日本腦炎最有效的方法為接種日本腦炎疫苗,民眾應按時攜帶家中適齡幼兒至各地衛生所或合約院所接種疫苗,以避免因感染衍生嚴重後遺症。此外,住家或活動地鄰近豬舍、水稻田等高風險環境的民眾應落實防蚊措施,如自覺有感染風險的成人,可至旅遊醫學門診評估自費接種日本腦炎疫苗。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網站(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
近期國內百日咳疫情上升,病例數創10年新高,提醒家長按時攜帶孩童接種疫苗,民眾如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日表示,我國近期百日咳疫情上升,6月份共新增17例本土確定病例(含1起家庭延伸校園群聚及3起家庭群聚)。其中家庭延伸校園群聚案件指標個案為北部10多歲青少年,於5月下旬起陸續出現咳嗽、流鼻水等症狀,因症狀未改善多次就醫,經採檢通報後於6月中旬確診,衛生單位進行疫情調查共匡列145名密切接觸者,皆已進行健康監測或預防性投藥,其中家庭接觸者4名及同校密切接觸者4名經採檢後確診,全案累計9例,預計健康監測至7月10日。另3起家庭群聚案件,分別為中部2例、北部3例及南部2例,衛生單位均已匡列接觸者及採取相關防治措施,預計健康監測至7月15日、7月16日及7月24日。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2025)年截至6月30日,累計35例百日咳確定病例(含7起家庭群聚及1起家庭延伸校園群聚),皆為本土病例,年齡以11-18歲共13例(占37%)為多,其次為6個月(含)以下嬰兒8例(占23%),今年病例數自5月起呈上升趨勢,且累計病例數為近10年(2016年以來)同期最高。日本百日咳疫情亦嚴峻,今年累計逾3萬例,已超過去(2024)年全年病例數7倍,為2018年以來新高,其中近6成為青少年。
疾管署說明,百日咳的發病年齡高峰是6個月以下的嬰兒和11-18歲的青少年,這是因為6個月以下的嬰兒尚未獲得足夠的疫苗保護力,而11-18歲的青少年疫苗保護力逐漸減弱的緣故。6個月以下嬰兒染百日咳嚴重可能導致肺炎、腦炎,未接種疫苗的嬰兒罹患百日咳致死率約1-3%,青少年及成人百日咳症狀相對輕微,卻是傳染百日咳給嬰兒最主要的傳染源。
此外,百日咳在青少年的臨床表現與嬰幼兒不相同,青少年的百日咳症狀比較輕微,如有咳嗽超過一週,尤其是陣發性咳嗽,或是伴隨有咳到吐、咳到有哮吼聲,一定要將百日咳列入鑑別診斷。
疾管署強調,國內百日咳疫苗接種時程共5劑:出生滿2、4、6、18個月各1劑五合一疫苗,及滿5歲至入國小前追加1劑百日咳相關疫苗,呼籲家長帶嬰幼兒按時接種。國內ACIP和兒童感染症醫學會亦建議11-18歲青少年自費追加一劑減量破傷風白喉百日咳混合疫苗,除保護青少年避免感染百日咳外,也進而避免他們傳染疾病給同儕及嬰兒。更多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 2025-07-01 06:00
-
近期國內百日咳疫情上升,病例數創10年新高,提醒家長按時攜帶孩童接種疫苗,民眾如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日表示,我國近期百日咳疫情上升,6月份共新增17例本土確定病例(含1起家庭延伸校園群聚及3起家庭群聚)。其中家庭延伸校園群聚案件指標個案為北部10多歲青少年,於5月下旬起陸續出現咳嗽、流鼻水等症狀,因症狀未改善多次就醫,經採檢通報後於6月中旬確診,衛生單位進行疫情調查共匡列145名密切接觸者,皆已進行健康監測或預防性投藥,其中家庭接觸者4名及同校密切接觸者4名經採檢後確診,全案累計9例,預計健康監測至7月10日。另3起家庭群聚案件,分別為中部2例、北部3例及南部2例,衛生單位均已匡列接觸者及採取相關防治措施,預計健康監測至7月15日、7月16日及7月24日。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2025)年截至6月30日,累計35例百日咳確定病例(含7起家庭群聚及1起家庭延伸校園群聚),皆為本土病例,年齡以11-18歲共13例(占37%)為多,其次為6個月(含)以下嬰兒8例(占23%),今年病例數自5月起呈上升趨勢,且累計病例數為近10年(2016年以來)同期最高。日本百日咳疫情亦嚴峻,今年累計逾3萬例,已超過去(2024)年全年病例數7倍,為2018年以來新高,其中近6成為青少年。
疾管署說明,百日咳的發病年齡高峰是6個月以下的嬰兒和11-18歲的青少年,這是因為6個月以下的嬰兒尚未獲得足夠的疫苗保護力,而11-18歲的青少年疫苗保護力逐漸減弱的緣故。6個月以下嬰兒染百日咳嚴重可能導致肺炎、腦炎,未接種疫苗的嬰兒罹患百日咳致死率約1-3%,青少年及成人百日咳症狀相對輕微,卻是傳染百日咳給嬰兒最主要的傳染源。
此外,百日咳在青少年的臨床表現與嬰幼兒不相同,青少年的百日咳症狀比較輕微,如有咳嗽超過一週,尤其是陣發性咳嗽,或是伴隨有咳到吐、咳到有哮吼聲,一定要將百日咳列入鑑別診斷。
疾管署強調,國內百日咳疫苗接種時程共5劑:出生滿2、4、6、18個月各1劑五合一疫苗,及滿5歲至入國小前追加1劑百日咳相關疫苗,呼籲家長帶嬰幼兒按時接種。國內ACIP和兒童感染症醫學會亦建議11-18歲青少年自費追加一劑減量破傷風白喉百日咳混合疫苗,除保護青少年避免感染百日咳外,也進而避免他們傳染疾病給同儕及嬰兒。更多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
國內上週新增4例本土M痘病例,暑期為M痘流行高峰期,籲請符合M痘疫苗接種條件民眾,應儘速完成2劑M痘疫苗接種。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日公布國內上週(6/24-6/30)新增4例M痘(Mpox)本土確定病例,本土病例為本國籍30多歲男性,居住縣市為北部3例及南部1例,發病日介於6月17日至6月23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皮疹、水泡、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經疫調發現皆曾透過交友軟體與不特定對象發生親密行為,其中3例未曾接種過M痘疫苗。我國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6月30日累計確診468例病例(437例本土及31例境外移入),其中今年累計16例(13例本土及3例境外移入),可見社區疫情傳播風險仍持續。另我國持續監測M痘病例之病毒型別,仍以clade IIb為流行型別,目前未有clade I型之境外或本土病例。
全球M痘疫情持續,今年6月單月新增約7,800餘例病例為近2年高點,自今年初截至6月27日已累計約2萬9,400餘例病例,主要發生在非洲、美洲。亞洲國家包括中國、澳大利亞、菲律賓、泰國、香港、新加坡等持續報告零星疫情。今年3例境外移入M痘病例均來自亞洲,包括中國、香港及泰國各1例。
疾管署統計,截至6月30日已有99,260人接種至少1劑M痘疫苗,其中完成2劑疫苗接種68,193人,惟仍有約31,067人(佔31%)僅接種第一劑疫苗,暑期為國內M痘流行高峰期,提醒尚未接種第2劑疫苗者應儘速完成,以達完整保護力。該署指出接種第1劑M痘疫苗14天後,對疾病的保護力僅有約4成至8成,而完成接種2劑疫苗後,則可高達9成保護力,呼籲符合M痘疫苗接種條件民眾,包括:近1年有風險性行為者(例如: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過去曾罹患性病;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等儘速接種。目前全國共272家合作醫療院所可提供公費M痘疫苗接種服務,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M痘專區/M痘疫苗/M痘疫苗接種服務合作醫療院所項下( https://gov.tw/3SG )查詢。另「不符合公費」M痘疫苗接種資格,「經醫師評估」確有暴露風險者,可至全國8家旅遊醫學合約醫院自費接種M痘疫苗,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國際旅遊與健康/旅遊醫學門診項下查詢。
疾管署呼籲,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同時請留意自己或他人症狀,減少暴露的風險。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 2025-07-01 06:00
-
國內上週新增4例本土M痘病例,暑期為M痘流行高峰期,籲請符合M痘疫苗接種條件民眾,應儘速完成2劑M痘疫苗接種。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日公布國內上週(6/24-6/30)新增4例M痘(Mpox)本土確定病例,本土病例為本國籍30多歲男性,居住縣市為北部3例及南部1例,發病日介於6月17日至6月23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皮疹、水泡、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經疫調發現皆曾透過交友軟體與不特定對象發生親密行為,其中3例未曾接種過M痘疫苗。我國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6月30日累計確診468例病例(437例本土及31例境外移入),其中今年累計16例(13例本土及3例境外移入),可見社區疫情傳播風險仍持續。另我國持續監測M痘病例之病毒型別,仍以clade IIb為流行型別,目前未有clade I型之境外或本土病例。
全球M痘疫情持續,今年6月單月新增約7,800餘例病例為近2年高點,自今年初截至6月27日已累計約2萬9,400餘例病例,主要發生在非洲、美洲。亞洲國家包括中國、澳大利亞、菲律賓、泰國、香港、新加坡等持續報告零星疫情。今年3例境外移入M痘病例均來自亞洲,包括中國、香港及泰國各1例。
疾管署統計,截至6月30日已有99,260人接種至少1劑M痘疫苗,其中完成2劑疫苗接種68,193人,惟仍有約31,067人(佔31%)僅接種第一劑疫苗,暑期為國內M痘流行高峰期,提醒尚未接種第2劑疫苗者應儘速完成,以達完整保護力。該署指出接種第1劑M痘疫苗14天後,對疾病的保護力僅有約4成至8成,而完成接種2劑疫苗後,則可高達9成保護力,呼籲符合M痘疫苗接種條件民眾,包括:近1年有風險性行為者(例如: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過去曾罹患性病;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等儘速接種。目前全國共272家合作醫療院所可提供公費M痘疫苗接種服務,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M痘專區/M痘疫苗/M痘疫苗接種服務合作醫療院所項下( https://gov.tw/3SG )查詢。另「不符合公費」M痘疫苗接種資格,「經醫師評估」確有暴露風險者,可至全國8家旅遊醫學合約醫院自費接種M痘疫苗,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國際旅遊與健康/旅遊醫學門診項下查詢。
疾管署呼籲,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同時請留意自己或他人症狀,減少暴露的風險。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
因應新冠病毒持續變異及國際間疫苗接種建議調整,今年秋冬新冠疫苗將以LP.8.1疫苗為優先選擇並儲備不同製程之JN.1疫苗,並自10月1日起,調整公費新冠疫苗接種對象為65歲以上長者、孕婦、滿6個月以上未滿6歲幼兒及相關高風險族群等共10類接種對象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27)日表示,因應今(2025)年秋冬防疫需求及新冠病毒變異快速,依據近期監測資料,全球多數國家主要流行變異株為LP.8.1,國內目前雖以NB.1.8.1為主,但LP.8.1已有增加趨勢,參考世界衛生組織及歐盟、美國於5月公布之建議,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於今年6月12日會議決議,今年秋冬新冠疫苗「以LP.8.1疫苗為優先選擇,並儲備不同製程之JN.1疫苗以供不適合接種mRNA疫苗者接種」。
另考量國際間新冠疫苗接種建議從「普遍接種策略」轉為「風險族群導向策略」,以年長者或有重症高風險因子者為主要接種建議對象,ACIP當次會議亦決議調整今年秋冬新冠疫苗接種對象為以下10類對象:
一、 65歲以上長者。
二、 55-64歲原住民。
三、 安養、長期照顧(服務)等機構之受照顧者及其所屬工作人員。
四、 孕婦。
五、 6個月以上高風險對象,包含符合流感疫苗高風險對象條件(高風險慢性病人、BMI≥30者、罕見疾病患者及重大傷病患者),以及結核病、失能(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腦性麻痺、先天性缺陷、發展或學習障礙、脊髓損傷)、精神疾病(情緒障礙、思覺失調症)、失智症患者。
六、 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
七、 幼兒園托育人員、托育機構專業人員及居家托育人員(保母)。
八、 6個月內嬰兒之父母。
九、 滿6個月以上至未滿6歲幼兒。
十、 50-64歲無高風險成人。
疾管署說明,今年秋冬公費新冠疫苗已依上述ACIP建議預計採購307萬劑,包括莫德納LP.8.1疫苗約277萬劑和Novavax JN.1疫苗30萬劑,將延續「左流右新」共同接種策略,規劃自今年10月1日起與流感疫苗同步分2階段開打,其中除50-64歲無高風險成人於第2階段(今年11月1日起)開打,其餘對象皆於第1階段開打,以促進共同接種,提升接種率,有效降低重症及死亡發生風險。至於目前使用的莫德納JN.1疫苗將持續提供滿6個月以上全民接種至9月30日(屆效日)止,請民眾踴躍接種。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 2025-06-27 07:00
-
因應新冠病毒持續變異及國際間疫苗接種建議調整,今年秋冬新冠疫苗將以LP.8.1疫苗為優先選擇並儲備不同製程之JN.1疫苗,並自10月1日起,調整公費新冠疫苗接種對象為65歲以上長者、孕婦、滿6個月以上未滿6歲幼兒及相關高風險族群等共10類接種對象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27)日表示,因應今(2025)年秋冬防疫需求及新冠病毒變異快速,依據近期監測資料,全球多數國家主要流行變異株為LP.8.1,國內目前雖以NB.1.8.1為主,但LP.8.1已有增加趨勢,參考世界衛生組織及歐盟、美國於5月公布之建議,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於今年6月12日會議決議,今年秋冬新冠疫苗「以LP.8.1疫苗為優先選擇,並儲備不同製程之JN.1疫苗以供不適合接種mRNA疫苗者接種」。
另考量國際間新冠疫苗接種建議從「普遍接種策略」轉為「風險族群導向策略」,以年長者或有重症高風險因子者為主要接種建議對象,ACIP當次會議亦決議調整今年秋冬新冠疫苗接種對象為以下10類對象:
一、 65歲以上長者。
二、 55-64歲原住民。
三、 安養、長期照顧(服務)等機構之受照顧者及其所屬工作人員。
四、 孕婦。
五、 6個月以上高風險對象,包含符合流感疫苗高風險對象條件(高風險慢性病人、BMI≥30者、罕見疾病患者及重大傷病患者),以及結核病、失能(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腦性麻痺、先天性缺陷、發展或學習障礙、脊髓損傷)、精神疾病(情緒障礙、思覺失調症)、失智症患者。
六、 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
七、 幼兒園托育人員、托育機構專業人員及居家托育人員(保母)。
八、 6個月內嬰兒之父母。
九、 滿6個月以上至未滿6歲幼兒。
十、 50-64歲無高風險成人。
疾管署說明,今年秋冬公費新冠疫苗已依上述ACIP建議預計採購307萬劑,包括莫德納LP.8.1疫苗約277萬劑和Novavax JN.1疫苗30萬劑,將延續「左流右新」共同接種策略,規劃自今年10月1日起與流感疫苗同步分2階段開打,其中除50-64歲無高風險成人於第2階段(今年11月1日起)開打,其餘對象皆於第1階段開打,以促進共同接種,提升接種率,有效降低重症及死亡發生風險。至於目前使用的莫德納JN.1疫苗將持續提供滿6個月以上全民接種至9月30日(屆效日)止,請民眾踴躍接種。
-
國內新增1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個案,社區流行病毒型別仍以伊科病毒11型為多,呼籲家長及教托育機構、暑期班、夏令營提高警覺,注意幼童衛生與健康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24)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為中部4歲女童,5月下旬開始有咳嗽、流鼻水症狀,後續陸續出現發燒數日及走路緩慢、肢體疼痛等症狀,就醫診斷疑似橫斷性脊髓炎,並收住加護病房治療,經通報檢驗及臨床評估,確認為急性無力肢體麻痺(AFP)且感染伊科病毒11型併發重症,目前病況好轉,今日出院返家。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期腸病毒就診人次持續上升,第25週(6月15日至6月21日)門急診就診計6,772人次,較前一週(6,120人次)上升10.7%。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社區腸病毒以伊科病毒11型為多且持續新增新生兒感染伊科病毒11型通報重症病例,新生兒重症發生風險上升。今年已累計8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含5例死亡),分別為感染伊科病毒11型7例(4例死亡)及克沙奇B5型1例(死亡);今年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數仍為6年同期最高,高於2020年至2024年同期(介於0-6例) ;另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累計5例,均感染伊科病毒11型,其中4例死亡。
疾管署表示,目前國內已進入腸病毒好發季節,社區監測檢出腸病毒型別仍以伊科病毒11型為多,該型別容易引發新生兒重症,但幼童亦有感染及併發重症風險,呼籲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應落實個人與環境衛生,出外回家後,在摟抱、餵食嬰幼兒前務必正確以肥皂洗手;另預期暑假期間腸病毒仍將持續升溫,教托育機構、暑期班、夏令營工作人員與家長,應加強環境衛生,定期以濃度500 ppm的含氯漂白水(10公升清水+100毫升市售家庭用漂白水)消毒幼童常接觸之物品表面,並務必教導幼童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在「吃東西前、跟小寶寶玩前、擤鼻涕後、上廁所後、看病前後」,皆須以「濕、搓、沖、捧、擦」5步驟正確勤洗手,如有症狀,應避免接觸孕婦及新生兒,以確保自身及周遭親友的健康。
疾管署提醒,新生兒感染腸病毒初期可能會出現發燒、活力不佳、喝奶量變少等情形,未及時治療可能發展為心肌炎、肝炎、腦炎、多發性器官衰竭等重症,嚴重威脅生命,一旦有上述症狀,務必儘速帶往就醫。另外,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家中嬰幼兒如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 2025-06-24 06:00
-
國內新增1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個案,社區流行病毒型別仍以伊科病毒11型為多,呼籲家長及教托育機構、暑期班、夏令營提高警覺,注意幼童衛生與健康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24)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為中部4歲女童,5月下旬開始有咳嗽、流鼻水症狀,後續陸續出現發燒數日及走路緩慢、肢體疼痛等症狀,就醫診斷疑似橫斷性脊髓炎,並收住加護病房治療,經通報檢驗及臨床評估,確認為急性無力肢體麻痺(AFP)且感染伊科病毒11型併發重症,目前病況好轉,今日出院返家。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期腸病毒就診人次持續上升,第25週(6月15日至6月21日)門急診就診計6,772人次,較前一週(6,120人次)上升10.7%。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社區腸病毒以伊科病毒11型為多且持續新增新生兒感染伊科病毒11型通報重症病例,新生兒重症發生風險上升。今年已累計8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含5例死亡),分別為感染伊科病毒11型7例(4例死亡)及克沙奇B5型1例(死亡);今年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數仍為6年同期最高,高於2020年至2024年同期(介於0-6例) ;另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累計5例,均感染伊科病毒11型,其中4例死亡。
疾管署表示,目前國內已進入腸病毒好發季節,社區監測檢出腸病毒型別仍以伊科病毒11型為多,該型別容易引發新生兒重症,但幼童亦有感染及併發重症風險,呼籲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應落實個人與環境衛生,出外回家後,在摟抱、餵食嬰幼兒前務必正確以肥皂洗手;另預期暑假期間腸病毒仍將持續升溫,教托育機構、暑期班、夏令營工作人員與家長,應加強環境衛生,定期以濃度500 ppm的含氯漂白水(10公升清水+100毫升市售家庭用漂白水)消毒幼童常接觸之物品表面,並務必教導幼童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在「吃東西前、跟小寶寶玩前、擤鼻涕後、上廁所後、看病前後」,皆須以「濕、搓、沖、捧、擦」5步驟正確勤洗手,如有症狀,應避免接觸孕婦及新生兒,以確保自身及周遭親友的健康。
疾管署提醒,新生兒感染腸病毒初期可能會出現發燒、活力不佳、喝奶量變少等情形,未及時治療可能發展為心肌炎、肝炎、腦炎、多發性器官衰竭等重症,嚴重威脅生命,一旦有上述症狀,務必儘速帶往就醫。另外,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家中嬰幼兒如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
新冠疫情持續且仍處高原期,重症及死亡病例數仍多,籲請民眾踴躍接種疫苗,具重症風險因子民眾出現疑似症狀儘速就醫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24)日表示,國內新冠疫情延續,雖呈緩降趨勢,惟仍於高原期,且重症及死亡病例數仍多,籲請民眾出入醫療照護機構、搭乘大眾運輸、至人潮擁擠室內場所時自主佩戴口罩,符合疫苗接種資格民眾踴躍接種;出現發燒或呼吸道症狀者建議儘量在家休息,避免不必要外出,外出時記得佩戴口罩,另具重症風險因子的民眾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以利醫師及早診治並開立抗病毒藥物,降低感染後引發併發症或導致死亡之風險。
疾管署統計,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緩降,第25週(6/15-6/21)新冠門急診就診計64,176人次,較前一週下降5.5%,惟重症及死亡病例數仍多,處相對高點;6/17-6/23新增117例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及39例本土死亡病例;今年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累計991例,其中183例死亡,均以65歲以上長者及具慢性病史者為多,確定及死亡病例未接種JN.1疫苗者均達8成以上,國內目前主流變異株仍為NB.1.8.1。全球新冠病毒陽性率於近期呈上升趨勢,除非洲、西太平洋及東地中海區以外,其餘區域陽性率皆上升,流行變異株轉以NB.1.8.1占比最高,其次為LP.8.1及XFG,其中XFG近期快速增加;歐洲及馬來西亞疫情上升,香港、韓國、日本、越南、美國及加拿大疫情則呈下降趨勢。
疾管署統計,國內新冠JN.1疫苗已累計接種239.7萬人次,目前全國JN.1疫苗接種率9.59%,65歲以上接種率分別為第一劑19.79%、第二劑2.31%,國內疫情仍處相對高點,本土確定及死亡個案均有8成以上未接種JN.1疫苗,呼籲65歲以上長者等3類高風險對象不可輕忽疫情威脅,已接種1劑JN.1疫苗且間隔達2個月(60天)者,應儘速接種第2劑,降低重症或死亡發生風險。另全球陽性率近期呈上升趨勢,而暑假旅遊旺季將至,病毒傳播風險增加,因疫苗接種後約需2週後才會產生抗體,提醒有規劃旅遊且尚未接種之民眾,請儘快接種JN.1疫苗,及早獲得保護力。有關疫苗接種院所及最新防疫政策等訊息,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首頁「新冠最新防疫專區」( https://gov.tw/gNG )查閱,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2)洽詢。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 2025-06-24 06:00
-
新冠疫情持續且仍處高原期,重症及死亡病例數仍多,籲請民眾踴躍接種疫苗,具重症風險因子民眾出現疑似症狀儘速就醫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24)日表示,國內新冠疫情延續,雖呈緩降趨勢,惟仍於高原期,且重症及死亡病例數仍多,籲請民眾出入醫療照護機構、搭乘大眾運輸、至人潮擁擠室內場所時自主佩戴口罩,符合疫苗接種資格民眾踴躍接種;出現發燒或呼吸道症狀者建議儘量在家休息,避免不必要外出,外出時記得佩戴口罩,另具重症風險因子的民眾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以利醫師及早診治並開立抗病毒藥物,降低感染後引發併發症或導致死亡之風險。
疾管署統計,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緩降,第25週(6/15-6/21)新冠門急診就診計64,176人次,較前一週下降5.5%,惟重症及死亡病例數仍多,處相對高點;6/17-6/23新增117例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及39例本土死亡病例;今年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累計991例,其中183例死亡,均以65歲以上長者及具慢性病史者為多,確定及死亡病例未接種JN.1疫苗者均達8成以上,國內目前主流變異株仍為NB.1.8.1。全球新冠病毒陽性率於近期呈上升趨勢,除非洲、西太平洋及東地中海區以外,其餘區域陽性率皆上升,流行變異株轉以NB.1.8.1占比最高,其次為LP.8.1及XFG,其中XFG近期快速增加;歐洲及馬來西亞疫情上升,香港、韓國、日本、越南、美國及加拿大疫情則呈下降趨勢。
疾管署統計,國內新冠JN.1疫苗已累計接種239.7萬人次,目前全國JN.1疫苗接種率9.59%,65歲以上接種率分別為第一劑19.79%、第二劑2.31%,國內疫情仍處相對高點,本土確定及死亡個案均有8成以上未接種JN.1疫苗,呼籲65歲以上長者等3類高風險對象不可輕忽疫情威脅,已接種1劑JN.1疫苗且間隔達2個月(60天)者,應儘速接種第2劑,降低重症或死亡發生風險。另全球陽性率近期呈上升趨勢,而暑假旅遊旺季將至,病毒傳播風險增加,因疫苗接種後約需2週後才會產生抗體,提醒有規劃旅遊且尚未接種之民眾,請儘快接種JN.1疫苗,及早獲得保護力。有關疫苗接種院所及最新防疫政策等訊息,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首頁「新冠最新防疫專區」( https://gov.tw/gNG )查閱,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2)洽詢。
-
國內新增2例屈公病境外移入病例,創近18年同期新高,籲請民眾赴流行地區落實防蚊措施,返國後如有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史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24)日表示,國內新增2例屈公病境外移入病例,為本國籍30多歲男性及外國籍30多歲女性,感染地均為印尼,均因入境時有發燒等不適症狀,經機場檢疫站攔檢及採檢送驗後確診。衛生單位已針對前述個案住處完成病媒蚊密度調查及孳生源清除等防治工作。
疾管署統計,今(2025)年截至6月23日累計13例屈公病案例,均為境外移入,病例數為自2007年10月列入法定傳染病以來(18年)同期最高(2008-2024年同期介於0-9例),感染國家以印尼(11例)為多,其次為菲律賓及斯里蘭卡(各1例)移入。另全球今年迄今累計逾25萬例病例及80例死亡,以美洲疫情最為嚴峻,其中,以巴西逾17萬例為多;亞洲印度逾3萬例病例,印尼部分地區病例數高於近年同期,斯里蘭卡亦爆發疫情;法屬留尼旺島疫情趨緩,惟病例數已逾5萬例。
疾管署說明,屈公病的病媒蚊與登革熱相同,由帶病毒的白線斑蚊或埃及斑蚊叮咬傳播,潛伏期為2至12天,發病前2天至發病後5天為病毒血症期(可傳染期),感染症狀包括突然發燒、關節痛或關節炎(特別是手腳的小關節、手腕和腳踝)、頭痛、噁心、嘔吐、疲倦、肌肉疼痛,約半數患者會出現皮疹;症狀持續3至7天。
疾管署呼籲,預防屈公病的最有效的方法為清除孳生源,民眾應定期檢視戶內外環境,澈底清除積水容器,防止病媒蚊孳生。疾管署亦提醒計畫前往屈公病流行地區的民眾,於當地應做好防蚊措施,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成分的防蚊液。入境時如自覺可能感染,應主動聯繫機場檢疫人員;返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以利及早通報、診斷及治療。有關屈公病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查閱,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2)洽詢。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 2025-06-24 06:00
-
國內新增2例屈公病境外移入病例,創近18年同期新高,籲請民眾赴流行地區落實防蚊措施,返國後如有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史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24)日表示,國內新增2例屈公病境外移入病例,為本國籍30多歲男性及外國籍30多歲女性,感染地均為印尼,均因入境時有發燒等不適症狀,經機場檢疫站攔檢及採檢送驗後確診。衛生單位已針對前述個案住處完成病媒蚊密度調查及孳生源清除等防治工作。
疾管署統計,今(2025)年截至6月23日累計13例屈公病案例,均為境外移入,病例數為自2007年10月列入法定傳染病以來(18年)同期最高(2008-2024年同期介於0-9例),感染國家以印尼(11例)為多,其次為菲律賓及斯里蘭卡(各1例)移入。另全球今年迄今累計逾25萬例病例及80例死亡,以美洲疫情最為嚴峻,其中,以巴西逾17萬例為多;亞洲印度逾3萬例病例,印尼部分地區病例數高於近年同期,斯里蘭卡亦爆發疫情;法屬留尼旺島疫情趨緩,惟病例數已逾5萬例。
疾管署說明,屈公病的病媒蚊與登革熱相同,由帶病毒的白線斑蚊或埃及斑蚊叮咬傳播,潛伏期為2至12天,發病前2天至發病後5天為病毒血症期(可傳染期),感染症狀包括突然發燒、關節痛或關節炎(特別是手腳的小關節、手腕和腳踝)、頭痛、噁心、嘔吐、疲倦、肌肉疼痛,約半數患者會出現皮疹;症狀持續3至7天。
疾管署呼籲,預防屈公病的最有效的方法為清除孳生源,民眾應定期檢視戶內外環境,澈底清除積水容器,防止病媒蚊孳生。疾管署亦提醒計畫前往屈公病流行地區的民眾,於當地應做好防蚊措施,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成分的防蚊液。入境時如自覺可能感染,應主動聯繫機場檢疫人員;返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以利及早通報、診斷及治療。有關屈公病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查閱,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2)洽詢。
-
疾管署召開「重症病例討論會」和「專家會議」,提出新生兒腸病毒疫情的醫療處置和防治策略建議,呼籲孕產婦及新生兒儘量避免與他人接觸及落實相關防護措施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20)日表示,本週尚無新增腸病毒重症個案,今(2025)年新生兒腸病毒重症個案統計仍維持5例(含4死),5例均感染伊科病毒11型;所有年齡層的腸病毒重症個案統計仍維持7例(含5死),7例當中6例感染伊科病毒11型、1例感染克沙奇病毒B5型。
為因應近期腸病毒疫情,疾管署已於6月18日及6月19日召開「重症病例討論會」和「專家會議」,討論本次新生兒腸病毒疫情的醫療處置和防治策略建議。相關會議結論說明如下:
1.經病毒基因序列分析比對,今年國內流行的伊科病毒11型之基因序列與2018年國內流行株已有明顯差異,但與2022-2023年歐洲、2024年日本流行株的基因序列相近,顯示國內疫情是由歐洲、日本等國際疫情擴散而來。此流行株具突變和基因重組導致毒力增加,在歐洲、日本均有造成新生兒腸病毒疫情導致重症、死亡,尤需提醒民眾和醫療端注意防治,呼籲流行期間孕產婦和新生兒儘可能減少外界接觸、降低遭傳染的機會,並注意自身和家人症狀,有症狀儘速就醫以利醫師早期警覺診治介入。
2.前(6/18)日「重症病例討論會」由疾管署南區腸病毒諮詢召集人成功大學劉清泉教授和中區腸病毒諮詢召集人臺中榮民總醫院遲景上教授共同主持,會中邀集近期腸病毒重症個案之照護團隊醫師分享臨床處置經驗,並有超過500名醫護人員上線參與,討論熱烈。會議結論建議:(1)產房落實詢問產婦接觸史,加強注意病嬰家庭成員或照護者有無相關症狀。(2)如新生兒無法排除為腸病毒感染,建議發病1-3天內儘早給予免疫球蛋白。(3)加強監測新生兒發病早期症狀及肝指數,凝血功能等,並將電解質失衡和腎上腺出血納入臨床處置建議。上述建議亦經昨(6/19)日專家會議決定,將納入新版「新生兒腸病毒臨床處置建議」。下週也將再召開一次重症討論會,讓更多照護團隊能上線分享學習。
3.針對母親感染腸病毒時的母乳哺餵建議,昨(6/19)日經專家會議廣泛討論後決議,依據兒科醫學會和兒童感染症醫學會建議,除了母子間的親密接觸可能傳染腸病毒之外,母奶更曾被證實可能含有腸病毒。建議嬰兒未滿三個月時,授乳母親若有腸病毒感染之虞,宜暫緩哺餵母乳,過程中協助母親維持泌乳,待疾病康復後可恢復母乳哺育。疾管署將據此修訂新生兒腸病毒臨床處置建議之相關原文「建議不要親餵,可將母乳裝在奶瓶,並於集乳時注意手部衛生,再請健康的家人協助餵奶。」為新版文字「建議嬰兒未滿三個月時,授乳母親若有腸病毒感染之虞,宜暫緩哺餵母乳,直至疾病康復為止。」。
疾管署已於官網成立「新生兒腸病毒防疫專區」提供孕產婦和家中有新生兒的注意事項、衛教資源、感染管制指引、常見問答等,供民眾查詢。疾管署再度呼籲以下新生兒腸病毒流行期間防疫措施:
1.如您家中有新生兒,建議:
- 儘量謝絕訪客,也儘量謝絕親朋好友對新生兒抱抱親親。
- 儘量避免讓新生兒出入人潮眾多的公共場所。
- 如家人有症狀請自我隔離或做好防護,儘量不接觸新生兒。
- 家人工作或外出後返家先更衣洗手,在摟抱、餵食新生兒前,務必以肥皂正確洗手。
- 保持環境清潔,定期清消嬰兒的玩具和生活用品。
- 新生兒出現發燒、活力不佳、進食下降等症狀,應儘速送醫。
2.如您本身是或家中有快到預產期的孕婦,建議:
- 若出現發燒、上呼吸道感染、腹瀉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
- 如家人有症狀請自我隔離或做好防護,儘量不接觸孕婦。
- 避免出入人潮眾多的公共場所、避免接觸有症狀的人士。
- 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環境清潔。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 2025-06-20 03:00
-
疾管署召開「重症病例討論會」和「專家會議」,提出新生兒腸病毒疫情的醫療處置和防治策略建議,呼籲孕產婦及新生兒儘量避免與他人接觸及落實相關防護措施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20)日表示,本週尚無新增腸病毒重症個案,今(2025)年新生兒腸病毒重症個案統計仍維持5例(含4死),5例均感染伊科病毒11型;所有年齡層的腸病毒重症個案統計仍維持7例(含5死),7例當中6例感染伊科病毒11型、1例感染克沙奇病毒B5型。
為因應近期腸病毒疫情,疾管署已於6月18日及6月19日召開「重症病例討論會」和「專家會議」,討論本次新生兒腸病毒疫情的醫療處置和防治策略建議。相關會議結論說明如下:
1.經病毒基因序列分析比對,今年國內流行的伊科病毒11型之基因序列與2018年國內流行株已有明顯差異,但與2022-2023年歐洲、2024年日本流行株的基因序列相近,顯示國內疫情是由歐洲、日本等國際疫情擴散而來。此流行株具突變和基因重組導致毒力增加,在歐洲、日本均有造成新生兒腸病毒疫情導致重症、死亡,尤需提醒民眾和醫療端注意防治,呼籲流行期間孕產婦和新生兒儘可能減少外界接觸、降低遭傳染的機會,並注意自身和家人症狀,有症狀儘速就醫以利醫師早期警覺診治介入。
2.前(6/18)日「重症病例討論會」由疾管署南區腸病毒諮詢召集人成功大學劉清泉教授和中區腸病毒諮詢召集人臺中榮民總醫院遲景上教授共同主持,會中邀集近期腸病毒重症個案之照護團隊醫師分享臨床處置經驗,並有超過500名醫護人員上線參與,討論熱烈。會議結論建議:(1)產房落實詢問產婦接觸史,加強注意病嬰家庭成員或照護者有無相關症狀。(2)如新生兒無法排除為腸病毒感染,建議發病1-3天內儘早給予免疫球蛋白。(3)加強監測新生兒發病早期症狀及肝指數,凝血功能等,並將電解質失衡和腎上腺出血納入臨床處置建議。上述建議亦經昨(6/19)日專家會議決定,將納入新版「新生兒腸病毒臨床處置建議」。下週也將再召開一次重症討論會,讓更多照護團隊能上線分享學習。
3.針對母親感染腸病毒時的母乳哺餵建議,昨(6/19)日經專家會議廣泛討論後決議,依據兒科醫學會和兒童感染症醫學會建議,除了母子間的親密接觸可能傳染腸病毒之外,母奶更曾被證實可能含有腸病毒。建議嬰兒未滿三個月時,授乳母親若有腸病毒感染之虞,宜暫緩哺餵母乳,過程中協助母親維持泌乳,待疾病康復後可恢復母乳哺育。疾管署將據此修訂新生兒腸病毒臨床處置建議之相關原文「建議不要親餵,可將母乳裝在奶瓶,並於集乳時注意手部衛生,再請健康的家人協助餵奶。」為新版文字「建議嬰兒未滿三個月時,授乳母親若有腸病毒感染之虞,宜暫緩哺餵母乳,直至疾病康復為止。」。
疾管署已於官網成立「新生兒腸病毒防疫專區」提供孕產婦和家中有新生兒的注意事項、衛教資源、感染管制指引、常見問答等,供民眾查詢。疾管署再度呼籲以下新生兒腸病毒流行期間防疫措施:
1.如您家中有新生兒,建議:
- 儘量謝絕訪客,也儘量謝絕親朋好友對新生兒抱抱親親。
- 儘量避免讓新生兒出入人潮眾多的公共場所。
- 如家人有症狀請自我隔離或做好防護,儘量不接觸新生兒。
- 家人工作或外出後返家先更衣洗手,在摟抱、餵食新生兒前,務必以肥皂正確洗手。
- 保持環境清潔,定期清消嬰兒的玩具和生活用品。
- 新生兒出現發燒、活力不佳、進食下降等症狀,應儘速送醫。
2.如您本身是或家中有快到預產期的孕婦,建議:
- 若出現發燒、上呼吸道感染、腹瀉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
- 如家人有症狀請自我隔離或做好防護,儘量不接觸孕婦。
- 避免出入人潮眾多的公共場所、避免接觸有症狀的人士。
- 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環境清潔。
-
新冠疫情仍處於流行期,且死亡病例數上升,請尚未完成JN.1 疫苗接種民眾儘速接種,以獲得充足保護力,降低感染後併發重症及死亡風險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7)日表示,國內新冠疫情略降,惟仍處相對高點,且死亡病例數持續上升,提醒民眾不可掉以輕心,出入醫療照護機構、搭乘大眾運輸、至人潮擁擠室內場所,建議自主佩戴口罩;如有生病建議儘量在家休息,避免不必要的外出,外出時記得佩戴口罩,另具重症風險因子的民眾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以利醫師及早診治並開立抗病毒藥物,降低感染後引發併發症或導致死亡之風險。
疾管署統計,國內新冠肺炎疫情略降,仍處相對高點,第24週(6/8-6/14)新冠門急診就診計66,951人次,較前一週下降6.2%,惟併發重症數仍多,仍須觀察後續疫情變化;6/10-6/16新增144例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及38例本土死亡病例;今年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累計874例,其中144例死亡,均以65歲以上長者及具慢性病史者為多,確定及死亡病例未接種JN.1疫苗者均達8成以上,國內目前主流變異株為NB.1.8.1。全球新冠病毒陽性率於近期呈上升趨勢,除非洲以外,各區域皆呈上升趨勢,流行變異株以LP.8.1占比最高,NB.1.8.1占比次高;日本及孟加拉疫情上升,中國、香港疫情經高峰後呈下降趨勢,另中國、香港及日本流行變異株皆以NB.1.8.1為多。
疾管署說明,國內新冠JN.1疫苗已累計接種235.3萬人次,目前全國JN.1疫苗接種率9.48%,65歲以上接種率分別為第1劑19.56%、第2劑1.98%,國內疫情仍處流行高峰,本土確定及死亡個案均有8成以上未接種JN.1疫苗,呼籲65歲以上長者等3類高風險對象,已接種過1劑JN.1疫苗且間隔達2個月(60天)者,應儘速接種第2劑,降低重症或死亡發生風險,提醒民眾別因疫情略降而掉以輕心,疾病威脅仍持續,請年齡滿6個月以上且尚未接種民眾儘早接種,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之健康。有關疫苗接種院所及最新防疫政策等訊息,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首頁「新冠最新防疫專區」( https://gov.tw/gNG )查閱,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2)洽詢。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 2025-06-17 06:00
-
新冠疫情仍處於流行期,且死亡病例數上升,請尚未完成JN.1 疫苗接種民眾儘速接種,以獲得充足保護力,降低感染後併發重症及死亡風險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7)日表示,國內新冠疫情略降,惟仍處相對高點,且死亡病例數持續上升,提醒民眾不可掉以輕心,出入醫療照護機構、搭乘大眾運輸、至人潮擁擠室內場所,建議自主佩戴口罩;如有生病建議儘量在家休息,避免不必要的外出,外出時記得佩戴口罩,另具重症風險因子的民眾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以利醫師及早診治並開立抗病毒藥物,降低感染後引發併發症或導致死亡之風險。
疾管署統計,國內新冠肺炎疫情略降,仍處相對高點,第24週(6/8-6/14)新冠門急診就診計66,951人次,較前一週下降6.2%,惟併發重症數仍多,仍須觀察後續疫情變化;6/10-6/16新增144例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及38例本土死亡病例;今年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累計874例,其中144例死亡,均以65歲以上長者及具慢性病史者為多,確定及死亡病例未接種JN.1疫苗者均達8成以上,國內目前主流變異株為NB.1.8.1。全球新冠病毒陽性率於近期呈上升趨勢,除非洲以外,各區域皆呈上升趨勢,流行變異株以LP.8.1占比最高,NB.1.8.1占比次高;日本及孟加拉疫情上升,中國、香港疫情經高峰後呈下降趨勢,另中國、香港及日本流行變異株皆以NB.1.8.1為多。
疾管署說明,國內新冠JN.1疫苗已累計接種235.3萬人次,目前全國JN.1疫苗接種率9.48%,65歲以上接種率分別為第1劑19.56%、第2劑1.98%,國內疫情仍處流行高峰,本土確定及死亡個案均有8成以上未接種JN.1疫苗,呼籲65歲以上長者等3類高風險對象,已接種過1劑JN.1疫苗且間隔達2個月(60天)者,應儘速接種第2劑,降低重症或死亡發生風險,提醒民眾別因疫情略降而掉以輕心,疾病威脅仍持續,請年齡滿6個月以上且尚未接種民眾儘早接種,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之健康。有關疫苗接種院所及最新防疫政策等訊息,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首頁「新冠最新防疫專區」( https://gov.tw/gNG )查閱,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2)洽詢。